中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劉璐)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報名即將開始,考研戰火再次燃起。今年全國各大高校繼續擴招注重操作實際能力,比如MBA、MPA等全日制專業碩士,壓縮注重學術理論研究的學術型碩士招生規模。但是,對此學校熱,考生冷,尷尬遭遇原因何在?
今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專業學位招生數量從120人增加到300人,同時新設3個專業,但記者從廣外研招網上看到,國家線公布后,其法律碩士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上線人數空缺不少,最終有6成以上的生源是依靠調劑來完成的。
一面是國家擴招專業碩士的暖流不斷涌來,另一面不少高校招不滿學生都在進行生源調劑,為什么“專業學位”就這么不受待見?一再遭受冷遇和寒潮?多位正在復習考研的學生給出了他們的說法。
學生:現在只有MBA這樣的金融類碩士比較被企業認可,而另外一些專碩好像并不認可。
學生:對我來說,學到東西更重要,學術型偏于研究。
學生:我覺得學術型碩士含金量更高。
學生:專業碩士學費特別高,一年要一萬多吧,而學術碩士,有公費待遇還有補助,從經濟角度,我更傾向學術型碩士。
看來含金量與高學費是橫在考生和專業碩士之間的一道門檻。除此之外,一部分考生并不關心也不了解“學術型”或“專業型”碩士的差別到底在哪。
可事實上,教育部從2009年開始從應屆本科畢業生中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今年還首次單獨考試單獨劃線。目前也已明確明年擴招名額將繼續向專業碩士傾斜,屆時 5%以上的學術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名額將轉移至專業碩士。
為什么遇冷還擴招?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熊丙奇:一方面是現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還沒有形成它本身的特色。很多學生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有所擔憂和顧及。
第二方面,從整體的社會輿論來看,我們對于研究生的整體評價還是傾向于學術型人才,希望他們有更高的學術能力。考生擔心自己讀了專業碩士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同時,在一些報道中我們看到有些家長和考生認為,專業碩士是花錢就能買來的。
除了專業碩士招生遇冷之外,這兩年也不斷上演著研究生學制“由三年變兩年,再悄然由兩年變三年”的折騰,同時,從2010級新生開始,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又從兩年前改革的獎學金制度恢復到公費自費制度。如此頻繁的研究生教改變臉,究竟為哪般?
2007年,東南大學等全國17所高校率先啟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大鍋飯”式的計劃內公費生被取消,所有的考生都要自己繳費上學。然而,從2010級新生開始,東南大學又恢復招收公費研究生。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南京理工大學也從2010級開始悄然恢復招收公費研究生。如此折騰的除了學費,還有學制,不少高校由三年變兩年,再悄然由兩年變三年。
短時間內,如此頻繁的調整,不免讓很多人質疑究竟是改革好,還是不好?為何學校寧愿選擇回歸,卻不愿根據存在的問題,而推進其它改革呢?這其中又反映出怎樣的問題呢?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
熊丙奇:一是,研究生改革沒有進行民主決策,目前學制變化、收費制度變化和專業學位擴招似乎都是行政一刀切,這樣就使得高校不能發揮自己的辦學自主權,缺乏辦學的個性和特色。二是,只進行單個改革而沒有系統配套措施,我們說,學制三年變兩年,不單單是時間縮短了,而應該有師資的變化,培養模式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這些不變化的話,我們必然會說研究生縮水了,因此會質疑,又會從兩年改三年。而收費改革也是一樣,從公費自費分開繳費上學,再到并軌,但是并軌是要依賴獎學金制度,而獎學金制度又依賴著導師制充分建立,而我們看到現在只有收費的改革,而沒有導師制的完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