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就業形勢“轉暖”等因素影響 今年考研熱或將“降溫” ———
本月10日開始的2011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報名工作,正式點燃了今年的考研“烽火”。然而根據各方面情況預測,繼去年考研報名人數達到140萬的歷史最高紀錄后,今年的考研形勢卻呈現出“降溫”的趨勢。相較前幾年,今年的整體考研形勢呈現出三個明顯變化。
變化一:良好的就業形勢
為考研熱降溫 報考人數或有下降
據了解,在蟄伏兩年后,今年的就業形勢成為近3年來最好的一年。隨著就業前景好轉,很多應屆畢業生為了趕上好時機,匆匆投入了應聘大潮。與此同時,高校教育質量下降、研究生就業形勢難以預測等因素也迫使不少畢業生放棄考研。
據海天考研首席全程策劃專家甘源預測,根據今年的預報名情況和參加培訓的考生情況來看,今年的考研人數有可能下降5-10萬,報名人數約為130-135萬。“主要是因為今年的就業形勢好轉,很多人對研究生教育的預期有所下降導致。”他表示,從前兩年的情況來看,很多研究生的就業形勢并不理想,呈現兩極分化態勢,很多研究生畢業后的待遇甚至不如本科生或者大專生,因此打壓了很多人考研的積極性。
變化二:各學校保送人數增加
考研競爭加劇
來自各高校的消息顯示,今年各高校總體保送名額均較去年有所增加。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為例,保送總人數比去年增加了20名左右。而一位本想報考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會計學專業研究生的王同學則失望地表示,該專業從2010年開始全部保送,不再通過考試招生,徹底斷絕了他考北大的愿望。
據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所長陳立鵬副教授介紹,近年來各重點高校都在提高保送生的比例,這主要是出于提高研究生整體素質的考慮,此舉確實能夠選拔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同時保證研究生整體水平的提高。但是對于一些來自低一層次高校的畢業生來說,進入重點高校讀研的機會就更少了,競爭也必然會更激烈。從長期看,這一趨勢不會改變,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據了解,不少熱門高校的熱門專業,今年都已經將保送比例提高到了招生總人數的半數以上。對此,甘源老師表示:“高校目前大多開始關注自身研究生的素質,很多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更加看重在本科階段表現一貫良好的學生。當然,從某些角度來說,保送名額的增加并不利于教育公平,因為目前很多重點高校的學生選擇性更多,如出國、就業等,因此考研人數并不多。”
變化三:新增19類專業碩士
考生依舊不買賬
盡管今年的專業碩士招收專業和招生總體規模繼續增加,但是很多考生依舊對專業碩士“不感冒”。
專業碩士在我國自1991年開始實行,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專業學位教育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到2009年,我國已經設置了法律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等19個專業類別。而今年,教育部又新增了19個專業碩士類別,包括金融、應用統計、稅務、國際商務、保險、資產評估、警務、應用心理、新聞與傳播、出版、文物與博物館、城市規劃、林業、護理、藥學、中藥學、旅游管理、圖書情報、工程管理等碩士學位,我國碩士專業學位增至38種,其中尤其加強了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然而繼去年專業碩士報名遇冷后,考生們對今年的專業碩士仍不抱樂觀期待。
甘源老師表示:“從往年看,專業碩士還是不能完全被考生所認可,今年也不例外。他們主要擔心該學歷的含金量、收費情況和社會認可程度等。去年的很多專業碩士都是通過調劑才招滿的。”甘源老師說,盡管考生的認可度比較低,但是專業碩士是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未來勢必將受到更多重視,同學們完全可以放心報考;而且專業碩士不同于在職研究生等教育方式,它是按照全日制脫產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畢業后同樣頒發雙證。
陳立鵬副教授則表示,專業碩士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從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需求以及國家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專業碩士應該有更廣闊的就業前景。但是目前由于我國大范圍擴大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的時間還很短,其就業前景還有待市場考驗,考生大多選擇觀望也在情理之中。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也與傳統的學術型碩士培養肯定會不同,專業碩士更強調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這一點在課程設置上會體現出來。
據專家預測,MBA、MPA、法律碩士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專業碩士類別經過多年發展,已經獲得較大成功并成為社會認可的專業,今年還將繼續成為專業碩士的“領頭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