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沙蓮香,1936年生于大連。哲學學士,博士生導師。
1982-1984年,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社會心理學及傳播學)
1986創建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暨心理咨詢室;1993創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1994創建中國人民大學女性研究中心。
1984年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至今。1996年任社會學系教授。2002年退職返聘至今。2014年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獲中國社會心理學終身成就獎。
二、教授課程:
曾本科生:社會心理學
曾碩士研究生:社會心理學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社會心理學,
2.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研究
四、主要科研項目與課題:
1.國家教育部博士點項目“公眾重大社會事件心理與行為監測系統研究”,批準號,03JB840003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對北京奧運會社會期待及社會心理研究”,批準號05ATY001
3.首都精神文明辦2005-20012委托項目:北京巿民公共文明行為指數跟蹤調查與研究
4.北京市民公共文明“主-客”評價問卷調查與研究(2013)
5.北京市民公共文明指標體系研究(2014)
五、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社會心理學》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2.《社會心理學》主編,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規化重點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1世紀社會學系列教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006,2009,2014(第三版修訂)
3.《中國民族性》(一)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89;香港三聯書店海外版,1999
4.《中國民族必》(二)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香港三聯書店海外版,1999
5.《外國人看中國人100年-怎樣看人看我》主編,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6.《中國人100年-----人格力量何在》合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香港三聯書店海外版2003
7《中國人素質研究》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8《中國社會心理分析》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10《奧林匹克與北京奧運--2008期待與責任》主編,新華出版社2008
11《人格的健康與治療》主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12《傳播學》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2002
13《中國女性角色發展與沖突》主編,民族出版社,1995
17《一個貧困村的變遷:龍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8《中國民族性》(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論文:
1.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總體框架,中國社會科學,1986.P5
2.文化積淀與民族性格改造,傳統文化與現代化p154-166,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
3.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中國人人格,炎黃文化研究增刊笫2期,1995.3,P86-94
4.良好的經濟秩序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光明日報,1998.5(中國改革發展文庫上收,198.8)
5.中國儒學的文化個性,炎黃文化研究增刊笫7期,2000.9,p192-197
6.企業成熟與企業理性,浙江學刊,2000.2.p16-20
7.己的結構位置-對“己”的一種釋義,社會學研究,2000.3。p45-55,
8.論中國人的素質構成與社會發展,教學與研究,2000.7,p20-25
9.中華文化與企業精神-對中化文化精神的一種論證,《經濟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走向》收,(香港)東方紅書店,2001.5
10.經濟與心理——與馬克斯·韋伯的心理學對話,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4,p72-79
11.人文奧運與心態環境建設-斌人文奧運以人格意義,人民日報,2002.7.5
12.SARS事件反思-北京民眾心態基本判斷,中國青年報,2003.5.8
13.“非典”臨場下社會功能的民間運作特點-對突發事件的一種社會學思考,河北學刊2003.5,p64-69
14.北京人文環境與城市文化氛圍,北京社會科學,2004.1,P127-135
15.危機心理的預警功能,河南社會科學2004.1,P15-21
16.中華文化的危機適應性研究,浙江學刊,2004.3.p128-133
17.承擔起社會責任,人民日報理論版,2005.4.8
18.復雜適應系統理論對危機時期民眾心態的分析與模擬——重大突發事件應對措施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5.3;社會學2005.8,p58-63
19.文化自覺與自我認同,文化自覺與社會發展-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論文集p215-225,商務印書館2005.3
20.把創造力納入中國現代化人文指標(姜磊合寫),中國經濟導報2006.7.1,
21.創造性時代呼喚創造力階層(姜磊合寫),中國經濟導報2006.9.9
22.人文精神傳播:對人性的關照和責任,光明雜志,中國首屆(2006)論壇特刊,2006.12,p50-52
23.“創造性精神”鼓勵與文明傳播,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1,p26
24.北京市民公共行為文明指數研究的主導觀念-兼說民族性建設,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38-146
25.社會心理現象計算機模擬及其方法論意義,社會學研究2007.6,P138-179
26.恥感作為一種心理現象,道德與文明,2008.1,P24-27
27.“中庸”的中心功能在“最佳選擇”—中國民族性變遷研究筆記,河北學刊2008.1,P121-125
28.從“不文明與文明之間”走向文明,人民日報評論欄,1013.11.9
六、聯系方式:
研究室:中國人民大學科研樓A座103
電話:
86-10-62514984(院辦公室)
86-10-82502539(沙研究室)
86-10-15011557615
E-mail:sha156@ootmail.com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