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土地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
在五六千年以前,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地區已經出現早期文明社會的要素。四千多年前,是傳說中的黃帝、炎帝、堯、舜、禹時代。公元前21世紀開始形成王朝國家,早期的王朝是夏、商、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兩千多年來,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的緊密聯系和相互交流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都做出了貢獻。
中國古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豐富多彩、燦爛輝煌。中華古代文明是古代中國人勤勞、智慧創造的結晶,也是中國各民族各地區文明交融、匯合的產物,又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中國封建社會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紀的戰國時代到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的封建社會前后延續了兩千多年。
第一、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特征。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二、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制度。
第三、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
第四、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儒家還與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為維護封建統治服務。封建統治者同時吸收法家思想,嚴刑峻法,實行****統治。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結構,一方面鞏固和維系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穩定和延續。每當舊王朝被因社會主要矛盾激化而引發的農民戰爭摧毀之后,新的封建王朝便采取緩和階級矛盾的“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等措施,產生過諸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等盛世。另一方面也使其前進緩慢甚至遲滯,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經濟危機。
17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鼎盛時期,但同時也走到了封建社會的末世,潛伏著許多危機,而且閉關自守,故步自封。
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殖民擴張。14世紀至15世紀,在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里,最早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出現了使用雇傭勞動者的手工作坊主、控制家庭手工業的包買商等。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沖破中世紀神學蒙昧主義的精神束縛,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做了思想上的準備。而15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現,更為歐洲開拓世界市場、發展海外貿易、推動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加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
1640年的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標志著世界歷史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至18世紀,繼英國之后,美國、法國等先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政治上的前提和保證。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從英國開始然后迅速推廣到歐美各國的工業革命,使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制度終于在歐美確立起來。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西方冒險家遠渡重洋的環球航行和隨之而來的征服掠奪,揭開了近代殖民擴張的序幕。
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殖民主義者主要是通過海盜式的掠奪土地、財物,欺詐性的貿易和奴隸販賣等方式攫取巨額財富。而在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之后,資本輸出成為殖民剝削的重要形式,并出現瓜分世界的狂潮。
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向東方的殖民擴張,使古老的中國遇到了空前嚴重的挑戰,面臨著極其深刻的生存危機。
【知識點講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中國封建社會政治上的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制度。這里注意是“封建君主****制度”,不可以省略為“中國封建社會政治上的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
(2)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的地位。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地主、商人、高利貸者這三者常常是結合在一起的。注意:這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角度談封建社會經濟特征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是從社會生產組織的角度談封建社會經濟特征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是從經濟形態的角度談封建社會經濟特征的。
2、案例或記憶方法
(1)封建帝制等于封建君主****,辛亥革命****的是封建帝制,就是封建君主****,不是封建制度。象征封建皇權制度的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八個字。
(2)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術般的變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識之士們大為震驚。馬克思稱之為“奇異的悲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戴逸認為是:落日的輝煌。而西方國家此時已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