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休,女,蒙古族,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2012年考入清華法學院并獲得入學獎學金。入學后擔任班級文藝委員,多次組織班級同學出游、男生節、女生節等活動。研二期間,相繼加入了校研會和研團,同時成為紫荊志愿者,擔任講解員,多次講解校園和校史館,志愿服務累計數十小時。在學院,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加入法學院研會,組織參與一二九合唱等活動。研二學年,還獲得了富士康二等獎學金。研三期間,在北京科威國際技術轉移公司和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實習,提高法律素養,積累工作經驗。2014年6月7日,經過學院黨組織批準,正式成為一名法學院的預備黨員,2015年6月,如期轉正,成為一名正式黨員。2015年6月簽約新疆喀什經濟管委會。
從遼闊的內蒙古草原走進清華園
一身藍色的蒙古族旗袍,高聳的黑絲鑲邊的帽子,腳上是純正的民族刺繡的靴子。一個笑顏如花的蒙古族女孩站在鏡頭前。這是周凌休2012年考入清華法學院時所拍一張紀念照,照片一直擺放在她的床頭。
三年后,這個蒙古女孩的法碩生活結束了。這次,她的選擇是去到一個更加遙遠的少數民族邊陲地區——新疆。
民族情結,是周凌休生命中最深厚的情懷。
周凌休的童年是在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度過的,這是一個地道的蒙古族地區,她也正是一個美麗自信的蒙古姑娘。藍色的蒙古高原、潔白的羊群、好客的草原人的張張笑臉,構成了周凌休童年夢幻般的記憶。這種記憶一直深深影響著她的學生時代——要讓家鄉人民的笑臉更加燦爛,要讓祖輩世代聚集的家園的水草更加豐美,這是周凌休學習的動力。
帶著這樣的夢想,2012年,周凌休走進了夢寐以求的清華法學院——神圣的司法理論學習殿堂。碩士三年中,她珍惜每一分鐘的時間,汲取營養,盡快成長。周凌休知道,清華法學院大師云集,高手林立,聚集了最前沿的司法理念,引領著我國法學教育乃至司法界實踐的發展。在這所圣殿中,她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熏陶、感染和再塑造。
研三的時候,周凌休應聘到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實習,到律所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她就能獨立接案。每每提及此事,她都會感激清華園給予了她成長的營養和動力。
在園子里,周凌休明確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終于成長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一歷程,更加深刻的影響、決定了她未來的人生。清華人的擔當、清華人的使命感,清華人與生俱來的民族憂患意識,都深深的烙印在每一個清華學子的靈魂深處。于是,就有了接下來周凌休的遠行。
從清華園走向遙遠的西部邊陲
三年的清華時光轉瞬即逝,和所有畢業的清華學子一樣,即將離開母校,奔赴前程。
該怎么去抉擇自己的人生?
她選擇了更遙遠的西部邊陲,更加貧困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新疆。
為什么是這樣的選擇?她認為,這源于童年那個甜美而深刻的夢想,讓家鄉的水草更加豐美,讓家鄉人民的笑臉更加燦爛。而不同的是,如今她沒有選擇我的內蒙古同胞,而是選擇了更加艱苦,更加要遙遠的維吾爾族同胞的家園——新疆!周凌休本身是少數民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歷史上的淵源關系讓她對喀什地區主體少數民族維吾爾族有著較為深入的了解,并且,兩個民族在飲食結構,風俗習慣方面有著極大的相似性。
周凌休本科在中央民族大學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對少數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政策制定都有過系統的學習,在碩士階段又補充了法學背景,她的知識結構與當地社會狀況、發展需求極為吻合。來自少數民族的周凌休,對少數民族同胞有著天然的理解和親近,少數民族的身份也讓當地的群眾更加接受我,這都有利于工作的開展。 為了深入了解喀什地區的風俗人情和經濟情況,2015年的春節,她遠離了家人和親友,選擇去新疆喀什調研。在為期一周的春節期間,周凌休走訪了喀什地區疏勒縣下屬的十二個村,盡管家人因為考慮到治安情況對她的這一舉動有強烈反對,但她還是堅持到最底層的鄉村去了解真實的新疆。從初入鄉村的好奇和膽怯,到接觸到村民的淳樸后的感動,再到深入了解到他們生活艱辛后的動容。
這次調研,讓周凌休對新疆的公務員工作有了深入了解。由于面臨著嚴峻的維穩形勢和經濟發展壓力,南疆的干部幾乎是全年無休假,平時工作沒有周六、周日假期,即使一些國家法定假日,他們都需要堅守在維穩的第一線,十分辛苦。同時,由于要深入基層,和少數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在很多方面,對于非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飲食方面,不僅要適應多肉無菜的飲食結構,更要適應宗教文化對飲食的約束。在生活起居方面,要了解和遵守當地村民的文化習俗,要十分謹慎,以免觸犯宗教禁忌而引發不必要的民族矛盾。在語言溝通方面,由于當地94%都是維吾爾族居民,因此,大部分人是聽不懂漢語,也不會講漢語的,維吾爾語是最基礎的溝通語言。這里的司法體制基礎非常薄弱,司法工作還處在的一個比較初始的階段。工作中不需要太深刻的法理知識,更多的是引導人民群眾有一個最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思考習慣。此行之后,更加堅定了周凌休到新疆工作的決心。
她堅信,作出這樣的選擇,要源于這三年中在清華法學院受到的教誨和熏陶。
在清華,周凌休覺得自己最大的成長就在于學會了擔當,懂得了青年人該有的使命和責任,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讀研以來,她感悟最深的不僅僅是老師們扎實的學術功底,更是清華人身上對國家和社會強烈的責任感。誠如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所說: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大師之謂也。而在清華這片大師云集的土地上,他們不僅孜孜不倦的教書育人、學術攻堅;更是用無盡的人格魅力熏陶和感染著莘莘學子。
周凌休認為,對于當代的青年人來說,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讓我們這代人在就業的時候面臨著太多機遇和選擇。“很多人都選擇留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地方,因為大城市不僅僅工作潛力大,更重要的是人際層次相對較高、文化氛圍相對較好。因此,很多畢業生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無可厚非的,這也是周圍同學就業的主流選擇。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講,區域間的不均衡發展會帶來諸多的問題。西部地區的發展是離不開人才的,尤其是對于新疆這樣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更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與力量。如果所有的畢業生都回避到西部基層就業,那么這將十分不利于國家的全面建設和發展。因此,我覺得去新疆工作不僅僅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個途徑,更是承擔國家責任的一種方式。”
這樣的選擇,更是源于祖國的召喚。
把個人發展融入到祖國發展的大戰略中是我的基本理念。新一屆中央集體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將新疆定位核心區域。意味著國家的戰略布局和政策傾斜,意味著未來潛力無限的發展空間。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訪問巴基斯坦的過程中,明確提出了喀什作為中巴經濟走廊起點站的重要判斷。因此,新疆喀什地區有著相當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我來說,選擇到喀什工作就是將自己與祖國的大戰略融為一體,就是順應國家要求,把自己的未來與祖國的戰略結合起來就是最為正確的方向。這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創業平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講,“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維護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群眾的最前沿砥礪品質、提高本領”,現在喀什地區正是這樣的主戰場,正是能貼近群眾服務的基層一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低,存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正是一個干事創業的優質平臺。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新疆,她來了!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