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選擇題(下列每題的選項中,至少有兩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
1.近代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
A.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B.帝國主義不允許
C.封建主義不允許
D.無產階級不允許
2.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的時代背景()
A.帝國主義戰爭
B.十月革命
C.辛亥革命
D.和平與發展
3.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社會歷史條件有( )
A.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
B.工人運動的發展
C.新文化運動
D.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C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原因
歷史以其血的代價告訴我們,在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義不愿意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達兩、三千年,在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備也最頑固的封建主義生產關系。雖然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封建勢力為了鞏固封建統治地位,維護其政治、經濟利益,不允許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在近代中國,封建勢力還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帝國主義勢力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曾說:“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同時,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它們的目的,就是要占領中國的市場,掠奪中國的資源,使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強大的經濟勢力排除和壓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們決不允許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而中國的資產階級也不具備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由于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于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并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系,所以,他們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更沒有推翻封建統治,推翻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國際資本主義才能得以生存、發展。因而,靠中國資產階級的力量,中國最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C。
2.【答案】AB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背景
自從1914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后,起了一個新的變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開辟了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紀元,標志著人類歷史開始了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進程。這一時代背景下,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起點的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從原來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轉變為屬于新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于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是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的。所以選項CD應排除。
3.【答案】ABCD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條件
辛亥革命的失敗,標志著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終結,宣告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的破產。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隨之壯大,特別是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新文化運動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巨大作用,特別是在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逐步在中國傳播,使中國革命有新的科學指導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勝利后,世界已進入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
五四運動是新舊民主革命的分水嶺,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從時代背景看,五四運動是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處在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從階級陣容看,隨著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在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使中國革命開始有了新的領導力量。這表明中國的民主革命開始進入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新階段,革命的領導權是屬于無產階級還是屬于資產階級,這是區別新舊民主革命的根本標志。從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向來看,五四運動之后,中國已有大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覺悟的知識分子,他們不但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而且還促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這種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準備,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不但是徹底地反帝反封建,而且將把這一革命引向社會主義的前途。
因此,備選項A、B、C、D都符合題干要求。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