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對新入學的碩士研究生而言,一只腳已經踏入了科學研究領域的大門。這其中有多少人真心喜愛科研,又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從事科研呢?
《中國科學報》記者在對部分2015級碩士新生的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表示對科研較有興趣或很有興趣。但被問及是否會繼續攻讀博士或選擇從事科研工作時,很多人卻給出了不確定甚至否定的答復。
感興趣為啥不讀博?
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通信與信息工程專業學生劉超玲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她曾在本科期間接觸過簡單的科研工作,這段經歷讓她覺得“很有意思”。然而,比起研究基礎理論,她更愿意走向工作崗位,參與工程設計。“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功利性思維。”劉超玲說,“但理論如果不能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話,我總覺得不那么有意義。”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劉超玲閱讀了不少文獻。她發現,部分論文要么過于晦澀,要么“注水”太多,與社會需求明顯脫節。
國科大地球化學專業學生梁子認為,科研工作有前途,但也需要個體作出很多犧牲。盡管她有讀博的意愿,但碩士畢業時,家人的需求和自己的年齡等都將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記者注意到,盡管調查問卷上的“科研興趣”一項打分普遍較高。但在描述對科研工作的印象時,很多學生采用了“忙”“壓力大”“兩點一線”這樣的字眼。談及自己的科研初體驗時,不少人則提到了“苦”和“迷茫”。
人才浪費成困局
調查顯示,更多的人希望在畢業后投身科技產業,而非留在“象牙塔”里做科研。這其中,不乏對科研“很有興趣”的人。
國科大數學科學學院執行院長郭田德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他的一名學生在畢業后進入某知名電子公司下屬的研發機構,第一年的年薪便達到了20萬。“他的工資比我高多了。”郭田德笑道,“這名學生很喜愛數學研究,但這樣的誘惑太大了,興趣難免要讓位于現實。”
郭田德曾經指導兩名高中生作論文,并獲得北京市一項青少年科技大賽的一等獎。高考后,兩人均被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取。“我當時非常難過。”郭田德說,“很多做科研的好苗子,就這樣放棄了自己的天分,轉而選擇就業前景和未來待遇更好的專業。”
談到這種現象,郭田德顯得有點無奈:“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能做得非常有限,只能盡可能培養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對科學的感情更深一些。”他也表示,只要科研工作者的生存狀態仍得不到改善,上述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
提前科研或助理性選擇
李文雄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后,選擇在母校直接攻讀博士。
“看過周圍人各種各樣的活法后,我覺得還是做科研比較有意思。”李文雄說。
清華大學為本科生提前參與科研設立了一些制度,包括學分獎勵以及專門為有志于科研的學生設立班級等。李文雄所在的班級就是這樣的,據他描述,他們班的同學基本都繼續深造了。
本科畢業于石河子大學的龍海今年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錄取。7月份,他還沒到所里報到,就在導師的安排下去云南采樣了。由于在大學時便已非常熟悉相關實驗和野外工作,這項看起來很有挑戰的任務并未讓他感到為難。“到目前為止,我基本適應了所里的工作。”龍海說。
在中國的很多高校,本科生進實驗室早已成為常態。接受采訪的學生表示,提前接觸科研,有助于他們在大學畢業前夕理性選擇出路。梁子提到,她的一些同學就是在做畢業設計期間發現自己不適合科研,從而放棄研究生考試的。
郭田德建議,盡管現階段科研工作者的待遇有待改善,但一名學生若在提前接觸科研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天分,還是應當爭取深造的機會。“長遠來看,這樣的選擇更有利于個人發展。”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