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大學生是“雙創”的主力軍之一,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從2016考研政治考查的角度分析一下“雙創”對大學生就業、擇業的啟示。
一、“雙創”要腳踏實地節選
近期,聲稱日交易額曾突破3億元的“一畝田”農業B2B項目被質疑交易數據造假、帶著“90后創業”“哈佛海歸”等標簽的云視鏈被質疑抄襲等引發公眾關注。事件定論有待權威部門調查,但公眾的擔憂值得深思,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需警惕信息造假、浮夸圈錢、缺乏實干的浮躁現象。
在“雙創”洪流中,既有腳踏實地的深耕細作者,也有少數幻想“借一把巧力,炒一把走人”的制造“泡沫”之輩。有的創業者熱衷于通過制造噱頭、宣傳造勢來吸引投資,而在產品服務研發、企業實體構建、效益點挖掘上不夠努力。
走入這種不為真正創業,只為炒作創業神話的“誤區”,根源在于這些“創業者”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沒有認識到創新創業是一場比拼恒心和耐力的“長跑”,任何浮躁的做法只會催生泡沫、留下后患。以團購網站為例,在各路資本炒作下,利潤微薄的團購曾迅速站上互聯網風口,呈現出近百家團購網站齊頭并進的繁榮景象,但隨后到來的“冬天”大部分團購網站關門大吉。事實證明,缺乏過硬的產品和服務,再賣力忽悠、炒作也無法長久維持企業活力,光鮮靚麗的泡沫終將被市場戳破。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發展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如今,創業創新的黃金時代已經來臨,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不應讓這些虛張聲勢的假創新偽創業,削弱這股積極向上的動力,抵消改革紅利。
作為“雙創”的主角,創業者要站穩身子、志存高遠,既要有敏銳的“互聯網+”思維,又要有崇尚技術、嚴謹務實的“工匠精神”,才能在“雙創”的大潮中不斷創出新價值、打開新市場。有關政府部門在支持創新創業時,也應確保扶持雙創的資金和政策用對地方,將“雙創”扎扎實實向前推進。(來源:新華網北京10月25日電)
二、考研政治思修解析“雙創”
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思想道德修養中的大學生的擇業與創業,對創業、創新過程中的問題我們應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1.正確認識當前我國的就業形勢
大學生的擇業和創業應當適應時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更要符合社會的實際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是同學們理性擇業、奮發創業的重要條件。
當前我國的就業壓力較大,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我國人口基數大,需要就業的人員多,就業高峰持續時間長。
其三,就業觀念有待更新。當前在就業問題上,一些人的就業觀念仍然滯后,缺乏到基層和農村擇業創業的積極性,或者不從自身條件和現實環境出發,就業期望不符合實際。
為了緩解就業壓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近年來國家采取了積極的就業政策,即確立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大學生擇業應該立足實際,腳踏實地。避免急功近利、心浮氣躁
2.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與創業觀
對于大學生來說,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樹立崇高職業理想,重視人生價值實現。職業活動不僅是人謀生的方式和手段,也是人奉獻社會、完善自身的必要條件。
第二,服從社會需要,追求長遠利益。擇業的標準是什么,擇業的目的是什么,這是人們在擇業時應首先明確的。
第三,打下堅實基礎,做好充分準備。擇業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為基礎。大學生要實現順利就業,就應當樹立獨立生活的意識,克服消極依賴思想。
3.大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還應當樹立正確的創業觀。
一是要有積極創業的思想準備。擇業是起點,創業是追求。
二是要有敢于創業的勇氣。創業艱苦磨難多。
三是要提高創業的能力。大學生在創業的問題上除了要具有立足創業、勇于創業的思想準備之外,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
4.在艱苦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
大學生在對待職業的問題上,除了要樹立符合時代需要的擇業觀和創業觀外,還應當具有在艱苦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的準備和抱負。
第一,在艱苦中鍛煉是成才的必要條件。艱苦是開發人的巨大潛能的一種重要動力。
第二,社會實踐是鍛造人才的熔爐。成為人才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與時代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新的人才觀,強調“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人都可成才,人才就在群眾中”,衡量人才應主要看實際能力和貢獻。
只有在艱苦中鍛煉,在實踐中成才,創業、創新方能走的遠,個人的理想抱負才能實現。漫漫2016考研路也如此。希望各位考生腳踏實地走向成功。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