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師范生供大于求,另一邊卻是鄉村教師短缺、就業競爭力不強的現實。教師教育面臨結構調整困境——師范類教育將控規模提質量
日前,在上海舉辦的第四屆兩岸四地師范大學校長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校長陳群列舉的一組數據,讓師范類教育(一般稱為教師教育)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全國每年畢業的師范生有60多萬人,但基礎教育的師資需求只有25萬人;在全國每年新入職的教師中,還有四分之一通過國家教師資格考試的非師范類院校的綜合性大學。
一邊是師范生供大于求,另一邊卻是鄉村教師短缺、就業競爭力不強的現實。教師教育,究竟面臨何種困境?現在,它又該如何調整?
對此,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表示,師范類教育今后將進入調整階段,控制規模、提升人才培養層次,是未來的主要目標之一。
整體供大于求難掩結構性短缺
“從全國范圍來看,師范院校畢業生的數量已經超過基礎教育對教師的需求,比如2012年,高中、初中和小學共錄取大學畢業生262946人,其中師范畢業生196629人,而同年全國師范院校畢業生總人數為656560人,也就是說,當年師范院校畢業的學生只有30%進入基礎教育領域從教。”陳群在該論壇上說。
“但我們也應看到結構性短缺問題依然存在。”東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李廣平指出,這些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區域性短缺,邊遠農村地區存在因師范畢業生“下不來,留不住”而導致的師資不足、質量不高;二是學科性短缺,邊遠農村地區存在部分學科師資配置不到位的問題,如音體美、信息技術、外語等學科缺少教師;三是學段性短缺,由于近年來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全國幼兒教師總體數量不足的問題仍沒有完全解決。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周彬對此表示贊同:“基礎教育不缺教師,但缺少高水平、高學歷教師。2012年,中小學教師總人數為10684874人,研究生畢業的教師為130743人,占比僅為1.22%。并且,整個教師隊伍的變化與更新的滯后直接影響了基礎教育課程結構與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化。”
師范專業生源質量總體不高
“供大于求,直接導致高中畢業生報考師范專業的意愿下降,師范專業生源質量總體不高。”李廣平說,“我們面臨的不僅是供求失衡,更為突出的是培養質量問題。如培養院校辦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不強等。有人形容師范生‘上不去,下不來’。‘上不去’是指本科師范畢業生難以競聘到一、二線城市的知名中小學任教,因為他們的能力與水平很難與國內一流大學的畢業生相比;‘下不來’是指教師教育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不強,師范生不愿也不適應在邊遠及農村地區任教。在我看來,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發展需求不適合、不匹配。”
周彬也認為,師范大學“辦學層次”不高,制約著教師教育的發展。“列入‘985’‘211’計劃的師范大學只有北師大、華東師大、東北師大、陜西師大等9所高校。如果學校不屬于綜合性與研究型大學,就意味著學生難以在綜合素養上得到更大提高。”
關注數量,更要提高培養質量
“事實上,教師教育該如何調整,有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是延長師資培訓時間,二是延長實習時間。”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洪成文說,“有人建議將教師培養由學士延長到碩士,這也是大多數人的觀點,但這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另外,也有人建議延長師范專業學生在學校的實習時間,因為國際上已有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成功先例。”
李廣平坦言,控制教師教育的規模與數量是當務之急。經過多年發展,教師教育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這就具備了提升教師培養質量的基礎和條件。同時,我國教育的新變化,如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高考改革推進等等,對教師的素質、學科知識與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這也需要教師教育進行及時的變革與調整,進一步推動基礎教育發展。“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很關鍵,但事情做起來復雜、艱巨。如要實現教師培養的本碩一體化,就必須要解決師范生直接升入本校攻讀教育碩士的名額與體制障礙等問題。”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