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
發育正常的實質細胞、組織或器官體積縮小是因為實質細胞體積縮小所致,可伴細胞數量減少稱為萎縮。常有間質細胞增生。
萎縮的機制目前還不明,可能主要涉及到蛋白合成和降解的平衡。蛋白降解的增加起關鍵作用。
萎縮包括自身實質細胞數量的減少和自身實質細胞體積的減小,亦根據起始原因分為病理性萎縮和生理性萎縮,生理性常見于胸腺的青春期萎縮和生殖系統中卵巢,子宮及睪丸的更年期后萎縮等。
病理性萎縮一般有:
1、營養不良性萎縮:蛋白質攝入不足或者血液等消耗過多引起。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時因慢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萎縮,再如腦缺血,引起腦組織萎縮。
可由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全身營養不良性萎縮見于長期饑餓、消化道梗阻、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惡性腫瘤等,由于蛋白質攝入不足或者血液等消耗過多引起全身器官萎縮,這種萎縮常按一定順序發生,即脂肪組織首先發生萎縮,其次是肌肉,再其次是肝、脾、腎等器官,而心、腦的萎縮發生最晚。局部營養不良性萎縮常因局部慢性缺血引起,如腦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腦萎縮。
2、壓迫性萎縮:組織或器官長時間受壓迫所致。如尿路梗阻(結石、腫瘤等)時,因腎盂積水壓迫腎實質引起腎萎縮。引起這種萎縮的壓力無需太大,關鍵是一定的壓力持續存在。
3、廢用性萎縮:器官長時間功能和代謝下降所致。例如,骨折后,久臥不動的肌肉因代謝減慢可逐漸發生萎縮。
4、去神經性萎縮:因運動神經元或者軸突損害引起效應器萎縮。例如,小兒麻痹癥的肌肉萎縮
下運動神經元損傷后,其所支配的器官、組織可發生萎縮,如脊髓灰質炎所致的下肌肉萎縮。
5、內分泌性萎縮:由于內分泌腺功能下降引起靶器官細胞萎縮。例如,絕經后,子宮的萎縮
引起變化:萎縮的細胞、組織、器官體積減小,重量減輕,色澤變深,細胞器大量退化。萎縮細胞胞漿內可出現脂褐素顆粒,后者是細胞內未被徹底消化的富含磷脂的細胞器殘體。萎縮細胞蛋白質合成減少、分解增加,或者兩者兼有。萎縮的細胞和組織、器官功能大多下降,并通過減少細胞體積與降低的血供,使之在營養、激素、生長因子的刺激及神經遞質的調節之間達成了新的平衡。去除病因后,輕度病理性萎縮的細胞有可能恢復常態,但持續性萎縮的細胞最終可死亡。在實質細胞萎縮的同時,間質成纖維細胞和脂肪細胞可以增生,甚至造成器官和組織的體積增大,此時稱為假性肥大。
腦萎縮時,除體積縮小、重量減輕外,腦回變窄,腦溝變寬,切面皮質變薄。
機體影響:萎縮是一種可逆性的變化,通常在病因消除后,萎縮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可以逐漸恢復原狀。如果病變繼續發展,萎縮的細胞最后也可消失。萎縮的細胞、組織、器官功能大多下降,如肌肉萎縮時,收縮力下降;腦萎縮時,思維能力減弱,記憶力減退。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