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圖·2014-2015省(市、縣)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錄用考試專用教材:公共基..
- 所屬分類:
- 作者:
華圖教育
-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0184036
- 出版日期:2014-1-1
-
原價:
¥29.20元
現價:¥17.40元
圖書簡介
《公共基礎知識題庫》
超大題量——1000多道各類事業單位試題滿足考生練習及測試的需求;
分類練習——全面覆蓋事業單位考試考點,分類專項突破;
精確解析——3000多人教研隊伍保證解析獨到準確。
目錄
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第一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單項選擇題
1.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而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必須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的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這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 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B. 關鍵部分的功能對整體功能起決定作用
C. 分析事物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D. 世界觀解釋了事物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2.習近平同志強調,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要牢記“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的道理,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下列說法與“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蘊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B.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C.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D.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長時間以來,食品安全領域“九龍治水”的現象飽受詬病,“幾個部門管不了一頭豬”是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明確指出,國務院將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這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 要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B.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C.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D. 要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
4.雅安蘆山地震后,各級政府、新聞媒體、社會組織、公益人士、普通網民紛紛在第一時間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發布信息,關注抗震救災,“微力量”匯集抗災救援大能量,搭建起新的救援生命線,這主要表明了()。
A. 人們可以根據主觀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B. 人為事物的聯系因帶有主觀色彩而具有主觀性
C. 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D. 聯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處于普遍聯系之中
5.2013年年初,一場前所未有的霧霾籠罩我國中東部的大部分地區,生活在其中,無人能夠自強不“吸”。為此,網友們積極互動,倡議從“少開一天車”、“少放一個鞭炮”開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凈化我們的天空,這一做法的哲學依據是()。
A. 事物在曲折中不斷前進
B. 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辦事成功的基礎
C. 同一性和斗爭性是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
D. 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發展創造條件
6.“土生土長,仁慈仁愛,育滿堂才俊兒孫,傾六十春秋建天下第一村。求真求實,創新創奇,握真理擋風沐雨,代十億農民書千年功德經!眳侨蕦毊吷淖非笳故玖恕耙粋黨員一輩子的為黨、為國、為民情懷”。吳仁寶用他的傳奇一生告訴我們()。
A.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B. 只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就能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C. 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在個人和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D.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應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7.“善泳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边@句話的哲學寓意是()。
A. 主要矛盾是關鍵
B. 要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C. 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D. 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8.“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一辯證的認識運動,充分體現了()、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 主觀和客觀B.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C. 理論與實踐D.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9.駁倒“不可知論”的關鍵在于()。
A. 把感覺作為認知的起點B. 把科學實踐觀引入認識論
C. 指出本質與現象的統一D. 指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
10. 黑格爾認為,割下來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地位,這種觀點表明()。
A. 整體是部分之和B. 整體大于部分之和
C. 整體決定部分D. 整體和部分相互依存
11. 關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說法()。
A. 都是辯證法B. 都是形而上學
C. 前者是辯證法,后者是詭辯法D. 前者是詭辯法,后者是辯證法
12. 由抗生素的發現、應用和不斷升級,到研制新一代抗生素的探索,同時重新尋找健康和自然的療法。人類為戰勝病菌引起的疾病所作的努力表明()。
、賹嵺`為認識創造出嶄新的工具,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趯嵺`不斷地為認識提出新的課題,推動認識發展
③認識的過程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曲折發展過程
、苷J識的過程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循環上升的過程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③④
13. 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體現了()。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觀點
B. 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C. 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
D. 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14. 下列詩句中蘊含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這一哲學道理的是()。
①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②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鄯剂中氯~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苌街厮畯鸵蔁o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③
15. 一輛轎車比一輛自行車價值大,是因為()。
A. 轎車速度快
B. 轎車使用價值大
C. 生產轎車所需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遠遠超過生產自行車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D. 轎車安全、舒適
16. 網絡世界是各種思想意識交織在一起的“萬花筒”。我們應該用先進的文化武裝自己,把腐朽的文化拒絕在“視窗”之外。下列觀點不正確的是()。
A. 網絡文化是多元的,應當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
B. 網絡文化是對事物的正確反映,應當兼收并蓄
C. 網絡世界充滿矛盾,應該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
D. 網絡世界是復雜的,應當明辨是非
17. 中國畫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強調融化物我,創制意境,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國畫的“寫意”,能將萬千山水收于尺幅,這正是中國畫的奇妙之處。國畫創作的這種特點表明()。
、僖庾R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
、诋嫾业囊庾R直接改造了物質世界
、郛嫾业囊庾R活動具有主觀創造性
、墚嫾业囊庾R活動可以獨立于物質之外
A. ①③B. ②④
C. ①②D. ③④
18. 傳統的電影放映是播放電影拷貝膠片上的畫面,銀幕上的人物幾秒鐘的靜止實際上是由放映機播放的數十張膠片上相同的畫面形成的。該現象包含的哲理是()。
A. 機械運動是最基本的運動形式B. 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C. 靜止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存在形式D. 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19. “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边@句話主要強調()。
A. 心態可以決定一切B.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C.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D. 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
20. 幸福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度的一種心理體驗,它以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基礎,但在現實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與物質財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這說明()。
、偕鐣嬖跊Q定社會意識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③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促進作用
④社會意識的變化獨立于社會存在的變化
A. ③④B. ①④
C. ②③D. ①②
21. 近年來,有關職場背景的電影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比較典型的比如《杜拉拉升職記》、《中國合伙人》等,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進入社會工作后,從職場“新秀”到職場“老手”的變化過程是()。
A. 根本性的質變B. 單純的量變
C. 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D. 質變過程中的量的擴張
22. 從哲學角度看,運動是一切物質的()。
A. 主要特點 B. 根本屬性
C. 外在形式 D. 內部狀態
23. 下述觀點錯誤的是()。
A. 實踐是檢驗一切認識真理性的客觀標準
B. 一般說來,指導實踐獲得成功的認識是正確的
C. 邏輯證明對實踐檢驗具有重要的意義
D. 在一定歷史階段上,實踐可以檢驗現存的一切認識的真理性
24.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
A. 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B. 事物發展是連續性和階段性的統一
C.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D. 事物聯系的根本內容和發展的動力
25. 1958年,我們認為麻雀吃糧食,于是把它列為“四害”之一,加以消滅,后來我們認識到麻雀在消滅害蟲方面貢獻很大,便把它從四害中解放出來,并列為保護動物。1958年,我們消滅麻雀的錯誤,從哲學上看是沒有做到()。
A. 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B.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 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D. 用量變質變的觀點看問題
26. 馬克思說:生產就其單方面形式來說也決定于其他要素,例如,當市場擴大,即交換范圍擴大時,生產的規模也就增大,最后,消費的需要決定著生產。這句話表明()。
A. 生產決定消費B. 消費決定生產
C. 消費積極地反作用于生產D. 生產反作用于消費
27. “有信路路暢通,無信寸步難行”主要體現的哲學原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聯系具有多樣性
B. 意識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C. 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D. 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28.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前我國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大大增強,我們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打好改革攻堅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突破。之所以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尋求突破是因為()。
A.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B.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C.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D. 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
29. 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中說道:“我認為,在人類的一切知識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識就是關于人的知識。”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破解了“人是什么”之謎。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
A.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B. 所有人屬性的綜合
C. 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內在統一D. 社會角色的總和
30. 看問題“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是()。
A. 不可知論B. 客觀唯心主義
C. 形而上學觀點D. 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31.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原則。下列正確體現這個原則的選項有()。
A. 埋頭實踐,認為學習理論是不務實
B. 專心讀書,認為實踐會干擾對理論的正確理解
C. 在重視理論學習、書本學習的同時,又積極參加實踐,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
D. 讀書是讀書,實踐是實踐,所學理論與具體實踐相脫節
32. ()是馬克思主義領導科學的基本問題。
A. 正確處理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關系 B. 正確處理領導者與客觀環境的關系
C. 正確處理被領導者與客觀環境的關系 D. 正確處理領導與服務的關系
33. 東漢哲學家王符說:“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薄暗虏环Q其任,其禍必酷”說明()。
、僖庾R對人們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
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壅_的意識對人們改造世界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芤庾R活動能夠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
34. 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事物“什么也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A. 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B. 夸大了主觀能動性
C. 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D. 割裂了事物和運動的關系
35. 2008年10月6日,美國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宣布,格林尼治時間10月7日2時46分,一顆編號為2008TC3的小行星將由蘇丹北部上空進入地球大氣層并發生燃燒。后來的觀測表明,2008TC3如期而至,時間誤差只有15秒,對小行星撞擊地球進行如此精確的預測,在人類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表明()。
、兕A測所依據的理論和數據的正確性得到觀測實踐的檢驗
、陬A測被證實佐證了世界的可知性和人類認識能力的無限性
、垲A測所依據的理論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現實性
④預測被證實證明了有用性在真理屬性中的基礎地位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③D. ②④
36. 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實踐性是指()。
A. 正確闡明整個世界發展最普遍的規律
B. 以改造客觀世界為目的
C. 有效提供改造客觀世界的觀點和方法
D. 以認識客觀世界為目的
37.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人均擁有淡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地區分布不平衡。面對嚴重缺水的現實,人們的節水意識普遍增強。北方一些城市實行累進收費制度,大幅度提高水價,嚴格限制發展耗水量大的工業項目。與此同時,國家在“十五”期間組織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以緩解北方嚴重缺水的問題。由于嚴重缺水,人們的節水意識普遍增強,這說明()。
A. 意識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B.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C. 意識的內容來自客觀事物D. 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38. 正是基于不同物種間相生相克的循環鏈條,大千世界才能維持生態平衡,才得以豐富多彩。可有一些物種,一旦遠離“故土”,擺脫了天敵的克制,就會殘害其他物種,致使引進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在引進物種時,一定要對其生態安全性做全面的評估,防患于未然。由于不同物種間相生相克的循環鏈條,大千世界才能維持生態平衡,這一事實蘊含的哲理是()。
A. 物種間是相互制約的
B. 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C.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D.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39.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這個典故告訴我們()。
A. 不與其他事物聯系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
B. 事物的聯系具有客觀性,不能主觀臆造虛假聯系
C. 聯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條件
D. 世界上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聯系起來
40. “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思想和感覺到物”,這是()。
A. 辯證唯物論與舊唯物論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B.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
C. 唯物論與唯心論兩條認識路線的對立
D. 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
41. 社會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是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實現的。和諧是矛盾的一種特殊形式,體現著()。
A. 矛盾雙方的絕對同一
B.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
C. 矛盾雙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進和共同發展
D. 矛盾雙方的相互貫通
42. 實踐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具體體現為()。
A. 客觀現實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
B. 嘗試性、探索性和學習性
C. 生產實踐、改造社會和科學實驗
D. 客觀性、目的性和探索性
43.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發展的!边@句話說明()。
A.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B.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D.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44.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認識論依據是()。
A.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原理B. 實踐和認識的辯證統一原理
C. 認識是在不斷深化和發展的原理D. 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原理
45. 哲學是()。
A. 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B. 自然界的知識體系
C. 社會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內的世界觀D. 自發的世界觀
46. 在內容和形式的矛盾運動中,()。
A. 內容是相對穩定的,形式是活躍易變的
B. 內容是活躍易變的,形式是相對穩定的
C. 內容和形式都處在不停的顯著運動狀況
D. 內容的變化總是落后于形式的變化
47.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保ā痘茨献?兵略訓》)這句話蘊含的哲理是()。
A. 量的積累必定會引起事物的質變
B. 局部和整體之間是辯證統一的
C. 人的價值是在奉獻社會中實現的
D.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48. 當前中國面臨的貿易摩擦不但源于產業結構、貿易政策等經濟因素,也與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息息相關。這反映了()。
A. 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B. 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是復雜多樣的
C. 事物的性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
D. 結構變化會引起事物性質的變化
49. 下列俗語中同時包含和體現“規律的客觀性”、“矛盾的特殊性”、“內因是事物運動變化的根據”這些哲學道理的是()。
A.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B.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C.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D.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50. 某人做關于跳蚤的聽力實驗,把跳蚤放在玻璃瓶里,大叫:“跳、跳、跳!”跳蚤跳得很高。然后切去雙腿,再叫:“跳、跳、跳!”跳蚤再也不跳了。于是他在實驗報告中寫道:“跳蚤切去雙腿后,失去了聽力!睆恼軐W上看,該實驗者主要是因為不懂得()。
A. 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B. 人腦是意識產生的生理基礎
C. 感性認識還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認識D. 要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聯系
51.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是()。
A.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無關B.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C. 人的意識與自然環境無關D. 自然環境決定人的意識
52. 在中國功夫中,太極拳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剛柔相濟”,主張用“四兩撥千斤”來以柔克剛,這體現了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可見()。
A. 有些事物是運動的 B. 物質和運動是辯證統一的
C. 有些事物是相對靜止的 D. 應該用辯證的思想把握事物運動的規律
53. 醫學科學家證明,如果人的大腦皮層受損,就會喪失思維能力,沒有意識。這說明()。
A. 人腦是意識的源泉B. 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C. 人腦健康自然會有正確的意識D. 意識是對外界事物的正確反映
54. 《三國演義》開篇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钡沁@句話未必準確,因為()。
A. 事物的發展需以條件為前提B. 事物的本質不以時間為轉移
C. 事物的質變是從量變開始的D. 矛盾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55.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世界是按規律燃燒著、照規律熄滅著的一團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的這一觀點屬于()。
A. 客觀唯心主義B. 主觀唯心主義
C. 樸素唯物主義D. 機械唯物主義
56. 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基本依據是()。
A.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問題
B.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問題
C.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
D. 人民群眾和杰出人物的關系問題
57. “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蘊含的哲理是()。
A. 對立統一的關系B. 質量互變的關系
C. 肯定與否定的關系D.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58. 宋玉在形容他的鄰人東家之子時說,這個女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東家之子的美貌反映了()的辯證關系。
A. 質量與數量B. 運動與靜止C. 時間與空間D. 肯定與否定
59. 張載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這告訴我們()。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對運動的B. 時間與空間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 矛盾是對立統一的D.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
60. 實踐高于理論的原因是因為實踐有()。
A. 普遍有用性B. 主觀能動性C. 直接現實性D. 客觀現實性
61. 航空界有個關于飛行安全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 000起事故隱患。“海恩法則”啟示我們()。
A. 規律是客觀的,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利用規律
B.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 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
D. 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聯系
62. “天下雖安,忘戰必!笔俏覈糯能娛滤枷,充滿著樸素的辯證法智慧。下列體現的哲學思想與這句話相同的是()。
A.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B.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C. “賈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D. “富貴而恣肆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