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品牌:圖書詳情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比較文化學新編 作者: 方漢文 市場價: 39元 文軒網價: 29.3元【75折】 ISBN號: 9787303115235 出版社: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語種:中文 出版時間:2011-01-01 版次:1 頁數:396 印刷時間:2011-01-01 印次:1 字數:404.00千字 溫馨提示:出版時間超過3年的圖書,因長時間儲存可能會產生紙張缺陷,敬請諒解!
內容簡介 《比較文化學新編》包括了比較文化學學科的歷史階段、學科中心范疇與基本觀念、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亞洲太平洋文化體系、南亞文化體系、世界的西方:地中海大西洋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北美大洋洲文化體等。
目錄 第一章 比較文化學學科的歷史階段
第一節 比較文化的濫觴與學科意識萌生
第二節 比較文化研究的中期階段
第三節 當代比較文化研究
第四節 比較文化學的理論體系建構
第二章 學科中心范疇與基本觀念
第一節 學科意義的“比較
第二節 “文化”與“文明”范疇
第三節 比較文化學的定義
第三章 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
第一節 文化起源的理論
第二節 農業經濟與人類文明誕生
第三節 比較文化中的“東方”與“西方”
第四節 比較文化的形態觀念:“二東二西之學”
第五節 東方與西方的互相認識過程
第六節 尋覓東方文明:“賽里斯國”
第七節 世界八大文化體系
第四章 文化體系的生成機制與比較研究的
材料和方法
第一節 文化體系的生成機制
第二節 材料的處理
第三節 比較方法的來源
第四節 歷史實證研究方法
第五節 價值評判研究
第六節 文化起源的比較研究
第七節 關于人類學、心理學等方法的比較研究
第五章 亞洲太平洋文化體系
第一節 亞洲太平洋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 亞太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文化交往與融新
第六章 南亞文化體系
第一節 南亞文化的故地與中心
第二節 南亞文化與其他文化體系的比較
第三節 印度文化與外來影響
第四節 印度與東西方的文化交往
第五節 印度文化的東南亞傳播
第六節 關于“印度化”與佛教遠行
第七章 世界的西方:地中海大西洋文化體系
第一節 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西方建立的世界大帝國——羅馬帝國
第三節 西方封建社會的特性
第四節 東西方沖突與十字軍東征
第五節 西方的工業化與世界經濟體的形成
第六節 東方與西方的互相認識
第七節 18世紀之后歐洲對中國與東方的看法
第八章 伊斯蘭文化體系
第一節 西亞古地的兩河文明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與文明誕生
第三節 古代波斯大帝國
第四節 阿拉伯與伊斯蘭教興起
第五節 伊斯蘭宗教信仰的傳播
第六節 阿拉伯世界大帝國
第七節 土耳其與奧斯曼帝國
第九章 北美大洋洲文化體系
第一節 新大陸的發現與新文化體系雛形
第二節 文明傳統與變革
第三節 美洲進入世界文化體系
第四節 新大陸文化體系的構建
第五節 最后的新大陸:大洋洲文化
第十章 拉丁美洲文化體系
第一節 墨西哥高原上的古代文明
第二節 美洲的城邦文明
第三節 安第斯山地文明
第四節 美洲大殖民的文化再鑄
第五節 復合型的拉美文化體系
第十一章 非洲文化體系的歷史命運
第一節 人類文明起源地:北非埃及
第二節 世界格局中的古代非洲文明
第三節 古國迦太基和努比亞
第四節 東非城邦與斯瓦希里文明
第五節 西非文明與馬里大帝國
第六節 中非與南非的古代文明
第七節 非洲與古代東西方文明
第八節 非洲與中國之間的交通
第九節 非洲文化的當代形態-
第十二章 猶太文化體系
第一節 文明古地巴勒斯坦(迦南地)
第二節 以色列文化的歷史
第三節 《圣經》古史與猶太文化關系的變遷
第四節 以色列與埃及和兩河文明
第五節 以色列與古希臘羅馬
第六節 猶太文化特性的現代表現
第十三章 文化體系的可通約性與可比性
第一節 文化譯介、交流與可通約性
第二節 關于后現代主義的所謂“文化不可通約論”
第三節 不同文化的可比較性
第四節 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當代意義
第十四章 “傳統融新”與四大文化復興運動
第一節 殖民運動與民族文化傳統的“融新
第二節 文化體系的轉型
第三節 半殖民地的文化滲透
第四節 四大文化復興
第五節 伊斯蘭文化復興運動
第六節 拉美文化的復興與“復魅
第七節 猶太文化復興
第八節 儒學的世界化及其復興
第十五章 文化體系的沖突與融合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關系
第二節 世界流失文化遺產征約:歷史與現實的釁爭
第三節 未來社會的文化憂慮:“黑暗恐怖”與“技術理性
第四節 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
后記
精彩內容 由于自然地域關系,與歐洲交往較早的古代東方國家如印度、阿拉伯與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比較研究就更早。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就是東西方人種共同創造的。印度文化史家這樣認為,公元前1500年前后,古印度河文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早期吠陀文明。西方學者認為,吠陀文明是外來的雅利安人創造的。無論這種說法是否全面,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到前1000年左右,印度古代典籍《梨俱吠陀》成書,標志著新文明時期的形成。這個時期的開始就是以不同語系、不同民族的混融為標志的。來自西方的芬蘭一烏戈爾語系、伊朗語系、古印度語系甚至斯拉夫語系的成分,說明這是一個相當豐富的多種文明交匯的時期。從那以后,印度文化始終與歐洲及西亞各國的交流相當多,可以說直到當代,仍然有這種特點。當然亦未可忽略,印度的文化比較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對于來自東西方的多種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多樣性在這里表現鮮明。
……
目錄
品牌:圖書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商品名稱: | 比較文化學新編 |
作者: | 方漢文 |
市場價: | 39元 |
文軒網價: | 29.3元【75折】 |
ISBN號: | 9787303115235 |
出版社: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語種:中文 |
出版時間:2011-01-01 | 版次:1 | 頁數:396 |
印刷時間:2011-01-01 | 印次:1 | 字數:404.00千字 |
溫馨提示:出版時間超過3年的圖書,因長時間儲存可能會產生紙張缺陷,敬請諒解! |
內容簡介 | |
《比較文化學新編》包括了比較文化學學科的歷史階段、學科中心范疇與基本觀念、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亞洲太平洋文化體系、南亞文化體系、世界的西方:地中海大西洋文化體系、伊斯蘭文化體系、北美大洋洲文化體等。 |
目錄 | |
第一章 比較文化學學科的歷史階段 第一節 比較文化的濫觴與學科意識萌生 第二節 比較文化研究的中期階段 第三節 當代比較文化研究 第四節 比較文化學的理論體系建構 第二章 學科中心范疇與基本觀念 第一節 學科意義的“比較 第二節 “文化”與“文明”范疇 第三節 比較文化學的定義 第三章 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研究對象 第一節 文化起源的理論 第二節 農業經濟與人類文明誕生 第三節 比較文化中的“東方”與“西方” 第四節 比較文化的形態觀念:“二東二西之學” 第五節 東方與西方的互相認識過程 第六節 尋覓東方文明:“賽里斯國” 第七節 世界八大文化體系 第四章 文化體系的生成機制與比較研究的 材料和方法 第一節 文化體系的生成機制 第二節 材料的處理 第三節 比較方法的來源 第四節 歷史實證研究方法 第五節 價值評判研究 第六節 文化起源的比較研究 第七節 關于人類學、心理學等方法的比較研究 第五章 亞洲太平洋文化體系 第一節 亞洲太平洋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 亞太體系的形成 第三節 文化交往與融新 第六章 南亞文化體系 第一節 南亞文化的故地與中心 第二節 南亞文化與其他文化體系的比較 第三節 印度文化與外來影響 第四節 印度與東西方的文化交往 第五節 印度文化的東南亞傳播 第六節 關于“印度化”與佛教遠行 第七章 世界的西方:地中海大西洋文化體系 第一節 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西方建立的世界大帝國——羅馬帝國 第三節 西方封建社會的特性 第四節 東西方沖突與十字軍東征 第五節 西方的工業化與世界經濟體的形成 第六節 東方與西方的互相認識 第七節 18世紀之后歐洲對中國與東方的看法 第八章 伊斯蘭文化體系 第一節 西亞古地的兩河文明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與文明誕生 第三節 古代波斯大帝國 第四節 阿拉伯與伊斯蘭教興起 第五節 伊斯蘭宗教信仰的傳播 第六節 阿拉伯世界大帝國 第七節 土耳其與奧斯曼帝國 第九章 北美大洋洲文化體系 第一節 新大陸的發現與新文化體系雛形 第二節 文明傳統與變革 第三節 美洲進入世界文化體系 第四節 新大陸文化體系的構建 第五節 最后的新大陸:大洋洲文化 第十章 拉丁美洲文化體系 第一節 墨西哥高原上的古代文明 第二節 美洲的城邦文明 第三節 安第斯山地文明 第四節 美洲大殖民的文化再鑄 第五節 復合型的拉美文化體系 第十一章 非洲文化體系的歷史命運 第一節 人類文明起源地:北非埃及 第二節 世界格局中的古代非洲文明 第三節 古國迦太基和努比亞 第四節 東非城邦與斯瓦希里文明 第五節 西非文明與馬里大帝國 第六節 中非與南非的古代文明 第七節 非洲與古代東西方文明 第八節 非洲與中國之間的交通 第九節 非洲文化的當代形態- 第十二章 猶太文化體系 第一節 文明古地巴勒斯坦(迦南地) 第二節 以色列文化的歷史 第三節 《圣經》古史與猶太文化關系的變遷 第四節 以色列與埃及和兩河文明 第五節 以色列與古希臘羅馬 第六節 猶太文化特性的現代表現 第十三章 文化體系的可通約性與可比性 第一節 文化譯介、交流與可通約性 第二節 關于后現代主義的所謂“文化不可通約論” 第三節 不同文化的可比較性 第四節 比較文化學學科的當代意義 第十四章 “傳統融新”與四大文化復興運動 第一節 殖民運動與民族文化傳統的“融新 第二節 文化體系的轉型 第三節 半殖民地的文化滲透 第四節 四大文化復興 第五節 伊斯蘭文化復興運動 第六節 拉美文化的復興與“復魅 第七節 猶太文化復興 第八節 儒學的世界化及其復興 第十五章 文化體系的沖突與融合 第一節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關系 第二節 世界流失文化遺產征約:歷史與現實的釁爭 第三節 未來社會的文化憂慮:“黑暗恐怖”與“技術理性 第四節 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 后記 |
精彩內容 | |
由于自然地域關系,與歐洲交往較早的古代東方國家如印度、阿拉伯與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比較研究就更早。4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就是東西方人種共同創造的。印度文化史家這樣認為,公元前1500年前后,古印度河文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早期吠陀文明。西方學者認為,吠陀文明是外來的雅利安人創造的。無論這種說法是否全面,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到前1000年左右,印度古代典籍《梨俱吠陀》成書,標志著新文明時期的形成。這個時期的開始就是以不同語系、不同民族的混融為標志的。來自西方的芬蘭一烏戈爾語系、伊朗語系、古印度語系甚至斯拉夫語系的成分,說明這是一個相當豐富的多種文明交匯的時期。從那以后,印度文化始終與歐洲及西亞各國的交流相當多,可以說直到當代,仍然有這種特點。當然亦未可忽略,印度的文化比較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對于來自東西方的多種民族文化的融合,文化多樣性在這里表現鮮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