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個體從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發展現象,通常與教育心理學放在一起,二者所占分值約為70分。對于這一門科目,考生都明白花費太多時間會得不償失,但不背誦又會痛失分數,所以在這一科的復習上要抓住重點知識。下面分享心理學考研需要背誦的知識要點,一起來看下!
1.自我意識發展
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在3-5年級期間出現平穩階段,其他時期都處于上升期。
隨著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逐漸發展和辯證思維的初步發展,自我意識更加深刻。他們不僅擺脫對外部控制的依賴,發展了內化的行為準則來監督、調解、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且開始從對自己的表面行為的認識、評價轉向對自己內部品質的更深入的評價。
自我意識是由自我概念、自我評價、自我體驗組成的系統,以下是他們各自在在小學階段呈現的特點:
①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
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是有一系列態度、信念和價值標準組成的有組織的認知結構。
小學兒童的自我描述是從比較具體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較抽象的心理特征過渡,但即使到了小學高年級,兒童對自己的認識仍帶有很大的具體性和絕對性。
②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能力是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成份和標志,是在分析和評論自己的行為和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
小學階段兒童自我評價發展的特點為:
a.從順從別人的評價發展到有一定獨立見解的評價
b.從比較籠統的評價發展到對自己個別方面或多方面行為的優缺點評價
c.開始出現對內心品質進行評價的初步傾向
d.評價由具體性向抽象性,由外顯行為向內部世界發展
e.穩定性逐漸加強
③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自我意識中的情感問題
自我體驗在小學階段有較大發展,但對自己各種情緒情感的體驗的發生和發展是不同步的。
2.社會認知與交往技能
(1)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
社會認知與認知能力發展相適應。
兒童社會認知的發展趨勢
①從表面到內部——從對外部特征的注意到對更深刻的品質特征的注意
②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方面看問題到多方面多維度地看待問題
③從呆板到靈活
④從近期到長遠——從對個人及時時間的關心到對他人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心
⑤從具體到抽象
⑥從彌散到系統——從彌散性、間斷性的想法到系統的、有組織的綜合性思想
角色采擇:也稱觀點采擇,采取他人的觀點來理解他人的思想與情感的一種必需的認知技能
兒童角色采擇技能的發展表現出階段性。
對社會關系的認識
兒童對他人的認識首先是了解其外部的、具體的特征;
從8歲開始逐漸增加使用抽象形容詞;
在12-14歲,兒童的描述較少考慮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了,且他們開始理解到人的特質不是絕對的和不變的。
(2)交往技能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同樣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但關系已由依賴走向自主,從對成人權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富有批判性的懷疑和思考,與此同時,具有更加平等關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兒童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①父母—兒童關系
a.呆在一起的時間明顯減少,父母關注兒童的時間也有所減少。
b.父母教養子女方面所處理的日常問題的類型發生了變化。
c.沖突數量減少了。
d.對兒童的控制方式和控制力量變化。父母更多采用推力方式約束兒童,兒童也越來越多地自己做出決策。
②同伴、團體關系
小學兒童同伴交往的特點:時間更多,形式更復雜;傳遞信息技能增強;善于利用信息決定行動;善于協調;形成同伴團體。
塞爾曼的兒童友誼發展階段:無友誼à單向幫助à雙向幫助à親密共享à最高階段。
③師生關系
兒童對教師的態度從入學的絕對服從逐漸轉變為辯證的批判。同時,教師的期望也對學生具有廣泛的影響。
這一點有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實驗為證:
為了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之后告訴教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于大器晚成者,并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墒钱攲W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于第一次測得的結果。羅森塔爾認為,實驗結果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3.品德發展
(1)品德發展的基本特點
小學兒童品德發展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協調性:
①逐步形成自覺地運用道德認識來評價和調節到的行為的能力。
②小學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出現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的分化。
③自覺紀律的形成和發展在小學品德發展中占相當顯著的地位。
④品德發展中存在轉折的“關鍵年齡”,三年級下學期。
(2)小學兒童道德動機的發展
①由服從向獨立
②由具體、近景向抽象、遠景。
③逐步產生道德動機斗爭。
(3)小學兒童品德心理特征的發展
道德認識:兒童對社會道德規范、行為準則、是非觀念的認識,包括對道德觀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道德情感:直接與人所具有的對于一定道德規范的需要相聯系的一種高級情感的體驗。
兒童的道德判斷從受外部情境的制約逐步過渡到受內心的道德原則、信念的制約。小學兒童在很多情況下,判斷道德行為還不能以原則或信念為依據而是時常常受外部具體情境所制約。不論如何,大多兒童進入小學后親社會行為增加而攻擊性行為減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