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地區的高等教育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這里歷史名校多如云,浩如繁星。“985工程”與“211工程”高校的數量僅次于華北地區。下面是為大家推薦的華東地區考研名校,各位不妨參考一下。
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始建于1905年,初名復旦公學,由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創建,首任校董為孫中山先生。“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校。解放初期曾被譽為“江南第一學府”,現坊間亦有“北有北大,南有復旦”之說,學校以無可爭議的綜合實力名列華東名校之冠。學校是教育部與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國重點大學,中國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學之一,首批“珠峰計劃”、“111計劃”和中國頂尖學府“九校聯盟”(C9聯盟)的成員大學。現有學科涵蓋了文學、理學、醫學、哲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工學等十大門類,擁有邯鄲、楓林、張江、江灣四大校區。
復旦多年來始終占據著國內外所列中國高校排行榜的前三位,并躋身世界百強高校。復旦在一些學科領域具有強大的傳統與優勢,其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學術影響力與地位,以及廣泛的人脈網絡和軟硬件資源、師資力量等堪稱國內超一流。文史哲與理論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綜合優勢也具有壓倒性的,華東地區中也就只有同為國內文理超級強校的南京大學能與之分庭抗禮。此外,復旦在數理化方面的強勢與實力同樣令兄弟院校感到巨大的壓力,其數學領域的威望以及優秀傳統也只有北大能與之睥睨。當然,復旦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有軟肋,那就是工科的發展,始終沒有能夠有迅猛的發展與突破。而同為傳統優勢學科的醫學與生命科學領域雖然依舊實力強悍,但也遭遇同城的上交大、二軍大以及同濟等高校的步步緊逼,發展并不一帆風順。但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復旦作為華東地區一哥的地位雖時有挑戰,但目前仍無法撼動其地位,它仍然是眾多考生心目中的神圣高校。
浙江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前身為求是書院,曾被譽為“東方劍橋”,現有工學“北清華,南浙大”之說,化工、電氣、數學發展得很好,文科中中國古典文獻學是為最大的閃光點。
上海交通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前身為南洋公學,被譽為“東方的MIT”,理工科很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及船舶與海洋工程尤其強,醫學、管理學科發展得很好,文科在法學上有特色。
南京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前身為“國立中央大學”,始終堅定不并校路線,受學人敬仰。文理見長,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長年把持全國第一的位置,文史哲都很強。
中國科技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有中國“科技英才的搖籃”之稱,是中國科學院直屬的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理工類大學,兩院院士人數超多,數理化樣樣強悍,文史方面科學技術史獨樹一幟。
山東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前身為山東大學堂,中國創辦的第二所國立大學,歷史沿革非常曲折而艱辛,校風淳樸。文理兼長,數學、材料及文學學科很好。
廈門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被譽為“南方之強”。校園建筑有特色,學校在海邊,風光無限好。理科尤其強,經濟學、海洋科學是其王牌。
同濟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中國校名最有內涵、最好聽的高校之一。醫科起家并享譽海內外,現以理工科見長,土建環境類、德語極強,生命科學與醫學、外國哲學、知識產權法發展勢頭迅猛。有德國血統,校風嚴謹。
東南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前身為三江師范學堂,曾被譽為“東南學府第一流”。校園為原國立中央大學本部原址,相當漂亮。同為理工見長的高校,建筑、交運、電信及生物工程很好,文科中藝術學超強。
華東師范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以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為基礎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師范大學。文理兼長,師范教育學科、心理學、地理學、文史學科都很強。
中國海洋大學:“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設高校,學校坐落在美麗的濱海城市青島,校園建筑很特別,學校學科特點非常鮮明,海洋及水產科學超強,圍繞海洋發展起來的新興學科,如海洋與生態文化學科發展很迅速。
蘇州大學:“211工程”院校,其前身為東吳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家以西式辦學體制舉辦的大學。以文理醫見長,紡織工程、放射醫學、內科(血液病)、骨外科、文學等很強。
南昌大學:江西省唯一一所“211工程”院校,得全省之力共建的高校,教育資源與地方政策優勢明顯。學校以工科見長,材料物理與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是其優勢學科。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