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智力的定義:
(1)斯皮爾曼(Spearman)認為:智力是一種普遍的能力,它主要涉及聯系的引出和相關的引出。
(2)比內和西蒙(Binet & Simon)認為:智力是正確地進行理解、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3)韋克斯勒(Wechsler)認為:智力是個體有目的地行動,理性地思考以及有效地應付環境的總體能力。
2、智力是:通過經驗進行學習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
3、智力的理論-Spearman和g 因素:
(1)在對各種智力和感覺能力的相關模式進行廣泛研究之后,提出智力由兩種因素組成:一個一般因素g、若干個特殊因素S。
(2)它認為g因子是整個大腦皮層共有的能力或能量,而S因子只是代表了大腦中某些神經元的生理功能。
4、智力的理論-Thurstone與基本心理能力:Thrustone總結出了七種基本心理能力:語詞理解、數字、空間、知覺速度、語詞流暢性、聯想記憶、歸納推理。
5、智力的理論-Cattell與流體智力-晶體智力:Cattell確定了兩大因素:流體智力、晶體智力。
(1)流體智力:基本上是非語言、相對不受文化因素影響的心理功能。它與個體通過遺傳獲得的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聯系。
(2)晶體智力高度依賴于文化,是個體完成那些需要習得性或習慣性反應任務的能力。晶體智力是流體智力運用在不同文化環境中的產物。
6、智力的理論-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主要觀點:
(1)兒童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存在質的差別。守恒是指:在物體表面看來發生變化時,能意識到物體的實質沒有變化。
(2)認知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3)圖式是知識獲得的基礎。圖式是經過組織的行為模式或定義明確的心理結構。
7、 Guilford與智力結構模型:Guilford在1967年提出了一個智力結構模型。這一模型為三維立方體,每一維代表一個變量。它包括:
(1)自變量:代表思維的內容。
(2)中間變量:代表思維的操作。
(3)因變量:代表思維的產物。
8 Sternberg與智力的三主理論:該理論包括三方面:成分智力、經驗智力、情境智力。
9 韋克斯勒智力測驗:
(1)韋克斯勒是從1932年開始他的測驗編制的.目的是為了設計一個適合于測量精神病人的智力測驗。第一個韋氏測驗出版在1938年。他將量表分為言語、操作兩大部分。這一區分使我們可以比較測驗者使用詞語和符號的能力和操作實物、感知視覺模式的能力。
(2)韋氏驗的一般特點:
1 幾個重要的韋氏測驗:1939年韋克斯勒-貝利弗測驗;1949年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WISC);1974年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修訂版(WISC-R);1991年韋克斯勒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Ⅲ)。
2 各個韋氏測驗的特點:
A. 10 ~ 12個分測驗:多個分測驗使我們不B. 僅得到總IQ,C. 而D. 且可以分析個體智力上的強點和弱點。
E. 言語量表和操作量表各由5 ~ 6各分測驗組成。這體現了左右腦功能的整合。
F. 共同G. 的IQ計分系統。這使我們可以比較被試的分測驗分數,H. 了解其相對強弱。
I.不J. 同K. 年齡組由相同L. 的分測驗有助于測驗間的相互比較。
3 韋克斯勒測驗的分測驗:常識、數字廣度、詞匯、算術、領悟、相似性、填圖、圖片排列、積木圖案、物體拼湊、譯碼或數字符號、迷津、句子、幾何圖形、動物房。
A. 常識是:一般知識性知識問題,B. 要求被試用幾句話或幾個數字回答,C. 問題從易到難排列。缺點是容易受到文化背景和被試熟悉程度的影響。
D. 數字廣度:由順背和倒背兩部分組成。
(4)韋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訂版:WAIS-R共有11個分測驗,其中包括六個言語量表:常識、數字廣度、詞匯、算術、領悟、相似性;五個操作量表:填圖、圖片排列、積木圖案、物體拼湊、數字符號。所有11個分測驗分數合并成全量表分數,并可以分別求得三個智力商數:言語智商(VIQ)、操作智商(PIQ)、總智商(FIQ)。
WAIS-R的標準化,被試年齡從16 ~ 74歲。
(5)韋氏兒童智力測驗修訂版(WISC-R)適用于6 ~ 16歲兒童。它由五個言語分測驗和五個操作分測驗組成。此外還有2個補充分測驗。
(6)韋氏學前和小學兒童智力測驗修訂版(WPPSI-R)該測驗與WPPSI極為相似,只是年齡范圍從原來的4 ~ 6.5歲兒童擴展到3 ~ 7歲3個月兒童。
(7)韋氏智力量表中國修訂版:從1979年起中國韋氏測驗的修訂工作由湖南醫學院龔耀先教授主持進行,于1982年出版了WAIS的中國修訂版,WAIS-RC。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