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我們來講復試早知道第二講,這一講,我們主要針對教育學學碩的同學來談一下,為什么復試當中我們一定要讀名著?
在我們的復試考試里面,老師的最常見的是一些家常問題。他們會問一下我們的自我介紹,問問你的個人評價或者優缺點,或者問一問你的職業規劃,或者問一問你本科的一些有意思的有收獲的事情。這些問題之后,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幾乎人人都會碰到的,那就是你讀過哪些書,你對這些書有怎樣的評價。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好回答。第一是我們很多同學跨專業考研,幾乎沒有讀過哪幾本書(教育學),第二是讀完之后,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并沒有深刻的印象,第三是所讀的書非常少,更有甚者,有同學直接回答老師:老師,我只讀過教材,我沒有讀過書。
這些回答都不是老師想要的,老師最想聽到的一個同學是對其中讀過的一到兩本書,有自己明確的評價和判斷。這個問題真的是挺難回答的,在我歷年的復試輔導當中,沒有哪個同學把這個問題準備的很全面來參加模擬面試。都是在模擬面試當中不斷地糾正,不斷地老師給予學生答案,讓同學們能記住老師的答案,再回答。
大家給我總的印象就是回答的太偏太亂,想到哪里說道哪里,絲毫沒有結構和邏輯。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同學們最容易出現的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們依據自己的理解,談一下這本書的思想大意,觀點總結。難道一本書不該去給導師匯報一下觀點總結嗎?或許我們是需要匯報的,但僅需一到兩句話,因為觀點總結,在教授們的眼中,是一個高中生或者初中生就能完成的任務,老師們并不關心這一點。
第二個同學們常犯的錯誤是容易引發自己的一些較為偏激或者不正確的思想感慨。這一點大家可以理解,往往我們之前沒有任何準備,隨著自己的隨想隨說,往往回答的會比較偏了。自己也能發現,但是在矯正的時候,事情就已經過去了。
第三個大家常犯的錯誤是我們的說話沒有邏輯,沒有重點,長,但沒有談到非常重要的事情上。這種沒有邏輯的長談話,也是老師對不喜歡的。
在我們復試課程中,有一講就是專門在講名著導讀。我們會帶著大家讀一些教育學最常見的名著,并且針對這些名著,也針對同學們讀過的一些名著來啟發大家:我們怎樣在短時間里面匯報一本書的感想和評價?這里面要有老師的引導,同時要有一個總的思想宗旨,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模式,因為短時間里面回答問題,只有模式才能最能幫助我們形成效果。
我希望同學們在看書的過程當中,第一,請做讀書筆記。如果同學們愿意來凱程復試集訓營,在宿舍集訓營里帶了大家的這個讀書筆記,老師可以利用同學們的讀書筆記來做一些升華,來做一些展示;第二,我們每個同學,不要光考慮這本書,它的觀點總結是什么,而要考慮這個作者是如何表達他的觀點的,整本書的邏輯思維是什么,以及這本書這位研究者主要選擇了什么樣的研究方法。
同時我建議我們教育學同學讀書的時候可以擴展一下,可以讀教育學的名著,也可以讀教育學之外的社會學,或者其他方面的名著。因為老師不是說非要讓我們讀教育學之內的書,往往是看我們有沒有思想性,我們要展現思想。
好了,現在問題來了,你同學會說:我應該讀什么名著呢?一般,同學們可以自行去找相應的名著,在我們上過的外教史和中教史的課程當中,我們也談到了不少名家所寫的書。還有的同學,如果想了解現代老師們最關注的東西的時候,也可以在我們的復試,各個班級當中,在同學們一報班開始,我們老師們會發一個郵件,在我們的準備郵件里面,老師會羅列好書單。
我并不建議大家為了體現得多,而要每一本書都囫圇吞棗的閱讀一下,而是要精讀。精讀一到兩本,如果有同學時間足夠,我希望大家能夠讀到4-5本,這樣是最好的。
由于時間短暫,我們在名著方面還有很多細節要給大家來講。在名著導讀課程當中,我將親自引領這個課程,跟大家來談,最熟悉的幾本書,也是我們很多同學最容易讀到的。同時來告訴大家如何組織語言,如何進行匯報,多長時間回答完畢,我們要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利用什么樣的模板比較好。如何利用書中的名言來作匯報,如何利用書中的觀點來進行陳述,如何找到一本書的成書思路和它的表達思維方式。
希望我們的這個課程能夠很好的啟發同學們,讓同學們在復試當中碰到老師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再那么慌亂,而是有備而來。復試我們可以做到有備而來,我們什么時候開始準備呢?就從現在開始,刻不容緩,我們從初試之后大概休息一周,我們就應該進入到復試的準備當中。
好,希望同學們知道名著的重要性,往往這個問題在整個復試當中是一個“一語定乾坤”的問題,所以說,對于教育學學碩的同學來講,請讀名著吧。希望在這個寒假里是由名著來陪伴大家,讓大家走過了應試考試之后,能夠真正的敲開我們教育學的門,來看一看這些名家們是如何理解教育學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