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是在治療者與來訪者建立的良好關系的基礎上,由經過專業訓練的治療者運用心理治療的有關理論和技術,對來訪者進行幫助的過程,是激發和調動來訪者改善其動機和潛能,以消除或緩解來訪者的心理問題與障礙,促進其人格的成熟和發展的過程。
心理咨詢是采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幫助來訪者減輕或消除其煩惱、改善其生活狀態、解決其遇到的危機、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進行決策的能力的專業領域。
整合的傾向:所謂折衷主義多用于對心理治療的臨床技術方法及非理論性的綜合現象。而整合一詞常用于更為理論性的現象,如創立理論體系、框架或在概念水平上對心理治療模型的融合。即折衷主義更多地用于技術層面,而整合更多地用于理論水平上的兼收并蓄。這兩種情況均被認為是整合的傾向。
有關心理治療道德準則主要涉及下列幾方面內容:
⑴心理治療工作者應明確其臨床服務工作(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目的,是促進來訪者的成長,自強自立,而并非使來訪者在其未來的生活中對治療者產生一種心理依賴。
⑵心理治療工作者在其臨床服務工作中(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應尊重來訪者,按照本專業的道德規范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系。不得利用來訪者對自己的信任或依賴謀取私利,不得與來訪者發展專業工作以外的社會關系。
⑶心理治療工作者應尊重來訪者的個人隱私權,在臨床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在從事臨床心理學工作中涉及的有關信息,包括個案紀錄、測驗資料、信件、錄音、錄像和其他資料應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進行保存。因專業需要進行案例討論,或采用臨床案例進行教學、科研、寫作等工作時,應隱去那些可能會據以辨認出來訪者的有關信息。
⑷心理治療工作者在從事臨床服務工作時,應按照有關的政策與法規所制定的標準收費。個人不得接受和索取額外報酬。
⑸心理治療工作者在采用心理測量工具時應全面了解有關測量(包括各種量表、問卷)的目的、內容及局限性,嚴格按照測驗指導手冊中的規范*作各種心理測量工具,并能正確和合理地向來訪者解釋有關測量的結果。測驗使用的記錄及書面報告應妥善保存。
⑹除上述有關的要求之外,心理治療有自己的治療理論、技術方法;治療過程有自己的特點、規律;在發達國家許多心理治療已列入保險計劃,政府部門對心理治療專業有專門的政策和法規進行規范化的管理,這些均是專業工作所應具備的特征。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相似之處:
⑴二者采用的理論和方法常常是一致的。
⑵二者進行工作的對象常常是相似的。
⑶在強調幫助來訪者成長和改變方面,二者是相似的。
⑷二者都注重建立在幫助者和求助者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改變和成長的必要條件。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主要區別:
⑴心理咨詢的工作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治療則主要針對患有心理障礙的人進行工作。
⑵心理咨詢所著重處理的是正常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日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問題,職業選擇方面的問題,婚姻家庭問題等,心理治療的適應范圍則主要為某些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身心疾病等。
⑶心理咨詢一般用時較短;而心理治療費時較長,治療由幾次至幾十次不等,甚至經年累月才能完成。
⑷心理咨詢工作主要在意識層次進行,更重視心理咨詢工作的教育性、支持性和指導性,焦點在于找出已經存在于來訪者身上的內在因素,并使之得到發展;心理治療的某些學派,主要針對無意識領域進行工作,并且其工作具有對峙性,重點在于重建來訪者的人格。
⑸心理咨詢工作是更為直接的針對某些有限的、具體的目標進行;;心理治療的目的則不那么具體,其目標是使人產生改變和成長。
⑹除上述區別外,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還存在其他一些顯而易見的不同點。例如:二者所接受的培訓有所不同。心理咨詢工作者一般是由大學的心理學系畢業;心理治療工作者一般是在大學中的臨床心理學系進行培訓的。心理咨詢工作多在非醫療的情境中進行,如學校和社區;而心理治療工作者多在醫療情境中或私人開業的診所中進行。其他區別還包括,二者起源有所不同;二者在國外各有自己的專業組織和章程等。
心理治療發展的三大傾向:
⑴發展不同的心理治療模型的傾向。
⑵發展特定治療方法的傾向。
⑶心理治療的整合傾向。
心理治療中各家派趨向于整合的原因:
⑴各種療法劇增。
⑵單一理論模型的不足。
⑶各種療法療效相近。
⑷通力尋求影響治療效果的共同因素。
⑸強調來訪者的特點和治療關系。
⑹社會和公眾的壓力和要求。
新中國成立后心理治療在中國的發展:
⑴啟動階段:1949年至1965年。
⑵空白階段:1966年至1977年。
⑶準備階段:1978年至1986年。
⑷初步發展階段:1978年至今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