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單項選擇題
1.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是于1879年創建于()
A 美國
B 英國
C 俄國
D 德國
2.下列現象中()屬于認知過程
A 情緒
B 能力
C 興趣
D 思維
3.()是神經系統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A 神經細胞
B 感覺器官
C 大腦皮層
D 傳導神經
4.19世紀德國著名生理學家()最早研究了感覺編碼問題
A 繆勒
B 馮特
C 考夫卡
D 費希納
5.在知覺過程中,人不僅把知覺對象的特點登記下來,而且以過去的知識經驗為依據,力求對知覺對象作出某種解釋,使它具有一定的意義。這反映了知覺的()
A 選擇性
B 理解性
C 恒常性
D 整體性
6.知覺者的知識經驗,以及對事物的需要、興趣、愛好、對活動的預先準備狀態和期待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知覺的過程和結果,這種加工叫做()
A 自上而下的加工
B平行加工
C 自下而上的加工
D 簡單加工
7.()能夠很好地解釋在某些情況下人為什么對一些刺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現象
A衰減理論
B 過濾器理論
C 認知資源理論
D 雙加工理論
8.人在每一瞬間,將心理活動選擇了某些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這一特點指的是注意的()
A 指向性
B 集中性
C 目的性
D 能動性
9.夜晚的霓虹燈廣告主要在于吸引人們的()
A 有意注意
B 無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注意轉移
10.受()的影響,學習較長的系列材料時,開端和末尾部分一般遺忘得較少,而中間部分遺忘較多
A 倒攝抑制
B 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C 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
D 前攝抑制
11.具有加工信息和與存儲信息雙重功能的記憶是()
A 感覺記憶
B 短時記憶
C工作記憶
D 長時記憶
12.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是()
A 集中思維
B 抽象思維
C 發散思維
D 直覺思維
13.一年級小學生計算時往往扳著手指算,這種思維是()
A 形象思維
B 動作思維
C 創造性思維
D 抽象思維
14.注意的轉移與人的神經活動的()特性有關
A 強度
B 興奮性
C 靈活性
D 平衡性
15.()是短時記憶存儲的重要條件
A機械重復
B 精細復述
C 聯想
D 回憶
16.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是()
A 語言的加工
B 語言的理解
C 語言的表征
D 語言的產生
17.“范進中舉”故事中當范進得知考中時的情緒狀態是()
A 應激
B 心境
C 激情
D 焦慮
18.自我調控系統的核心是()
A 自我意識
B 自我體驗
C 自我控制
D 自我認知
19.高級神經活動強而不平衡型相當于()
A 多血質
B 粘液質
C 膽汁質
D 抑郁質
20.動機喚醒理論的提出者是()
A 赫爾
B 麥獨孤
C 赫布和柏林
D 德西
21.同一事物對人們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卻只能選擇其一時引發的沖突叫()
A 雙趨沖突
B 雙避沖突
C 趨避沖突
D 多重趨避沖突
22.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緒喚醒模型的核心是()
A 情境
B 生理變化
C 認知
D 身體變化
23.最能代表一個人的人格狀況的是()
A 氣質
B 性格
C 能力
D 動機
24.格賽爾的“雙胞胎爬梯實驗”運用的是()
A 橫斷研究
B 縱向研究
C 聚合交叉研究
D 雙生子研究
25.縱向研究和橫斷研究的共同缺陷是()
A 費時
B 易丟失樣本
C 存在世代效應
D 成本大費用高
26.嬰兒對多次呈現的同一刺激的反應強度逐漸減弱,乃至最后形成習慣而不再反應,這就是()
A 習慣化
B 去習慣化
C 偏愛法
D 優先注視范式
27.認為“游戲是兒童認識新的復雜客體和事件的方法”,這一對幼兒游戲的解釋屬于()
A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B 認知動力說
C 學習理論
D 行為主義理論
28.在學習障礙產生原因方面,奧頓提出了()
A 遺傳說
B 感覺綜合失調說
C 大腦皮質控制理論
D 生物學假設
29.關于初中生思維品質特點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 具有明顯的平衡性
B 思維創造性比批判性明顯增加
C 思維的自我中心性再度出現
D 思維的片面性表面性表現依然突出
30.認為認知功能的年減退與額葉皮層功能或執行功能的減退有密切關系的是()的觀點
A 感覺功能理論
B 加工速度理論
C 抑制理論
D 工作記憶理論
二、 多項選擇題
31.根據負責的心理機能的不同,可以將大腦皮層劃分為()
A 初級感覺區
B 初級運動區
C 言語區
D 聯合區
32.目前,解釋錯覺的理論主要有()
A 眼動理論
B 神經抑制作用理論
C 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
D 共鳴理論
33.對待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常用的控制方法有()
A 消除對侵犯行為的關注和獎勵
B 榜樣和認知訓練策略
C 移情訓練
D 創設較少沖突的情景
34.對“畢生心理發展”觀念作為直接的重要貢獻的心理學家是()
A榮格
B 古德奈夫
C 霍爾
D 艾里克森
35.下列屬于被試間設計的是()
A 區組設計
B 拉丁方設計
C ABBA設計
D 隨機化設計
三、簡答題
36.簡述三元智力結構理論。
37.簡述發展心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38.怎樣提高測量信度?
四、綜合題
39.在認知失調理論的經典實驗中,Festinger (1959)和他的同事讓40名大學生被試參加一個非常枯燥乏味的實驗。完成實驗后指示這些被試對其他人說這是一個有趣的實驗,勸其參加。將這些被試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的20人每人給1美元的報酬(低報酬組),另一組每人給20美元的報酬(高報酬組)。之后,讓每個學生評定實驗的有趣程度(高分表示認為實驗比較有趣)。下面是一組虛構的數據:低報酬組 高報酬組 3 3 4 6 1 2 5 2 5 5 5 7 3 5 4 5 8 5 4 8 2 3 4 4 2 6 4 4 1 2 3 3 6 7 5 5 5 1 1 3 認知失調理論預測低報酬組比高報酬組更容易以為實驗真的有趣。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讓他們認知協調。那些得到足夠報酬的被試則不需要改變態度,因此其觀點更容易反映真實的情況。以上數據有沒有支持這個預測?(用α= .01 的顯著性水平)答:
(1)語義網絡模型是一個語義記憶儲存的網絡模型。科林斯和奎利恩(Collins and Quillian,1969)提出此模型。
(2)在這個模型中,語義記憶的基本單元是概念,每個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他們把上下級及同級水平的概念按層次組織成一個網絡,網絡中有節點、線段及連線。節點代表概念(命題或組塊),每個節點上的小線段表示該概念的有關特征或屬性,從節點向上的連線表示與上一級概念的聯系及歸屬,如“金絲雀”屬于“鳥”,而“鳥”又屬于“動物”。概念的特征是分級儲存在記憶中的,如“會吃東西”,“會呼吸”的屬性只附在動物這個節點上,而不附在較低的節點“鳥”或“魚”上;同理,鳥這個節點僅儲存它所獨有的特征或屬性,而不儲存所有動物的共同屬性。這種處理符合認知經濟原則。
(3)這個模型最初用于計算機理解漢語的系統,后用于人的記憶。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答案】
1-5 D D A A B 6-10 A B A B C
11-15 C C B C B 16-20 C A A C C
21-25 B C B D C 26-30 A B C A A
二多項選擇題【答案】
31.ABCD32.ABC 33.ABCD 34.ABC 35.ABD
三、簡答題
36【答案要點】
答:斯騰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論
斯騰伯格認為:大多數的智力理論是不完備的,它們只從某個特定的角度解釋智力行為。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說明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是直接同個體生活有關的、有目的的適應、選擇和重塑現實世界環境的心理活動。其理論由三個子理論構成,即情境亞理論、經驗亞理論和成分亞理論。即:情境亞理論:智力是指向有目的的適應、選擇、塑造與人生活有關的現實世界環境的心理活動。智力表現在個體對環境的適應上,這種適應不僅包括改變認知的適應,也包括個體主動選擇適合的環境以及塑造新環境的活動。這些情境也包括實驗情境。
經驗亞理論:智力是應對新任務和新情境要求的能力和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只要實驗或測驗情境中的行為包含了其中的一種或兩種能力,它就是智慧的行為。智力是用某種任務在一定范圍的功能來衡量的,這種功能一般需要以下兩種能力中的一種或兩種,第一種是處理各種新穎任務和情境的能力,第二種是自動地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人們加工的信息和速度與質量取決于加工資源分配到新穎性和自動化技能的相對比例。在人們經驗的早期,可以用解決新穎性任務的能力來評估智力,而在后期,需要從自動化加工的能力來評估智力。他認為有兩種任務適合于測量智力:一種是實驗室任務,包括(1)簡單的實驗室任務,如簡單反應時、選擇反應時、字母識別,(2)較復雜的實驗室傻,如類比、分類、演繹推理等;另一種是各種心理測驗的任務。
成分亞理論:認為,智力的基本分析單元是智力心理機制成分,成分是對物體或符號的內部表征進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過程。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過程。按功能來分,可分為元成分,操作(或執行)成分以及知識獲得成分。
元成分(Metacomponents):是用于計劃、控制和決策的高級執行過程,如確定問題的性質,選擇解題步驟,調整解題思路,分配心理資源等; 操作成分(performance component):表現在任務的執行過程,是指接受刺激,將信息保持在短時記憶中,并進行比較,它負責執行元成分的決策; 知識的獲得成分(knowledge-acquisition component):是指獲取和保存新信息的過程,負責接受新刺激,做出判斷與反應,它決定人們解決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知識獲得成分按概括水平分為:一般成分、類成分和特殊成分。如編碼是一般成分,推斷是類成分,類比推理是特殊任務成分。
斯氏認為,心理測量和實驗任務都可以用來測量智力,只要行為中包含了一種或兩種能力。通常流體智力測驗,如類比和系列完形等傾向于強調應對新異性的能力,而晶體能力測驗,如閱讀和詞匯理解則傾向于強調高水平加工的自動化。
基于他自己的研究,他提出了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概念。所謂成功智力,就是為了完成個人的以及自己群體或者文化的目標,從而去適應環境、改變環境和選擇環境的能力。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應該懂得什么時候該適應環境,什么時候可以改變環境,什么進修應當選擇環境,能夠自覺地在三者之間進行平衡。他們還能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并能夠想方設法地利用自己的優勢,以此補償自己的劣勢或不足。這正是人們成功的主要原因,相反,一般智力(IQ)則并不是決定人們成功的主要因素。
在成功智力中,包含了分析思維、創造思維和實踐思維三種成分。分析思維的任務是分析和評價人生中面臨的各種選擇,它包括對存在問題的識別、對問題性質的界定、問題解決策略的確定、對問題解決過程的監視。創造思維能力與傳統的智商至少存在部分的不同,它們大致屬于特定領域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某個領域(或文學)具有創造性未必就意味著另一個領域(如科學)也具有創造性。實踐思維能力的任務在于,實施選擇并使選擇發生作用。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或沉默知識的獲得與運用是實踐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內容。隱性知識是通過用心地運用經驗而獲得的,相對而言,它屬于特定的領域,它比智商更能有效地預測個體的工作成功。
37【答案要點】
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為了揭示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研究者必須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和實驗法。
一、觀察法
觀察法是研究者通過感官或一定儀器設備,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兒童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并由此分析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和規律的一種方法。兒童的心理活動有突出的外顯性,通過觀察其外部行為,可以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因此,觀察法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方法。發展心理學早期的許多研究大多采用這種方法。觀察法的突出優點是可以在兒童行為發生的當時,現場進行觀察、記錄,能夠收集到比口頭報告或問卷調查更客觀、全面、準確的資料。當然,觀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觀察資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觀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響,許多發展心理學研究者所希望觀察到的行為的發生有時是難以預測的,因此,采用現場觀察有時難以奏效。此外,觀察法的運用往往需要花費較大的人力、物力和較多的時間。
二、訪談法
訪談法是研究者通過與兒童進行口頭交談,了解和收集他們有關心理特征和行為的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訪談法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作用。它的最大特點在于,整個訪談過程是訪談者與兒童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所以,在訪談中,訪談者應爭取掌握訪談過程的主動權,積極影響兒童,盡可能使研究按照預定的計劃開展。訪談法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的設計、編制和實施的原則。訪談法的這些特點說明,訪談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觀察法獲得有關兒童的更多、更有價值、更深層的心理活動情況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時,也比觀察法更復雜、更難于掌握。近年來,訪談法在發展心理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例如,皮亞杰在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中,以訪談法作為主要研究工具,輔以其它研究方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訪談法有許多優點,它能有針對性地收集研究數據,適用于一切具有口頭表達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訪談對象,具有較問卷法更高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訪談法的局限性首先在于,訪談結果的準確可靠性受訪談者自身的素質影響較大,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費時費力,而且訪談所得資料不易量化。另外,訪談效果也受環境、時間和訪談對象特點的限制。
三、問卷法
問卷法是研究者用統一、嚴格設計的問卷,來收集兒童心理和行為的數據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
問卷法和訪談法都是收集兒童心理和行為的數據資料的基本方法,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它們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只是問卷法的問卷比結構訪談更具目的性、內容更加詳細完整、設計更為縝密科學。問卷法的特點是標準化程度較高,是嚴格按照統一設計和固定結構的問卷進行研究,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觀性。問卷法的另一特點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收集到大量的資料,由于問題和答案都預先進行了操作化和標準化設計,因此,所得資料也便于進行定量分析。目前,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計算機進行,不僅方便而且準確,所以,問卷法在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作為發展心理學研究常用的方法,問卷法有很多突出的優點。它的內容客觀統一,處理分析簡潔方便,節省了人力、物力和經費,取樣較大,對于描述一個總體的性質是很有意義的。另個,問卷法匿名性強,回答真實,那些不宜用訪談法進行當面詢問的問題,涉及到兒童內心深處的情感、動機等問題適合用問卷法來研究。問卷法的缺陷在于對被試的言語發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適于年幼被試。另外,被試的回答還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因而由此獲得的有些數據資料還需用其它方法加以印證。
四、測驗法
測驗法是通過測驗量表來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即采用標準化的題目,按照規定程序,通過測量的方法來收集數據資料。
編制測驗量表需要經過編制測驗題目、預測、項目分析、合成測驗、取得信度與效度資料、建立常模等標準化過程。應用經過標準化的測驗量表對兒童進行測量,將其得分與常模分數相比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兒童的發展水平。測驗法既可用于測查兒童心理發展的個別差異,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的差異。
測驗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測驗量表的編制十分嚴謹,結果處理方便,量表有現成的常模,可以直接進行對比研究。量表的種類較多,可以適應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測驗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靈活性差,對主試的要求較高,結果難以進行定性分析,被試的成績也可能受練習、測驗經驗的影響等。所以,測驗法和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其它方法一樣,只是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方法之一,還應與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五、實驗法
實驗法是指對研究的某些變量進行操縱和控制,創設一定的情境,以探討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研究方法。實驗研究是發展心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實驗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和現場實驗兩種類型。
從上述可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進行發展心理學研究時,研究者不應孤立地采用一種方法,而應根據研究的需要綜合采取多種方法,或者以某種方法為主,輔之以其它方法,這樣才能獲得多方面、豐富、客觀的數據資料。
38【答案要點】
答:提高測量效度的方法
要想提高測量效度民間必須設法控制隨機誤差、減小系統誤差,同時,還要選擇好特別恰當的效標,把效度系數準確地計算出來。具體來說提高測量效度的方法有:(一)精心編制測驗量表,避免出現系統誤差。
這就要求題目樣本要能較好說代表欲測內容或結構,要避免出現題目偏倚。
同時,題目的難易程度、區分讀也要恰當,題目的數量也要適中。太難、太易、太多、太少都是有損測量效度的。
此外,測驗試卷的印刷,題目作答的要求,評分計分的標準,題目意思的表述等等,都必須嚴格檢查,避免一切可避免的誤差的出現。
(二)妥善組織測驗,控制隨機誤差。
在測驗實施過程中,系統誤差一般不太明顯,但隨機誤差卻有可能失控。這就要求測驗實施者一定要嚴格按手冊指導語進行操作,要盡量減少無關因素的干擾。
(三)創設標準的應試情境,讓每個被試都能發揮正常的水平。
在各種測驗中,有些被試往往因各種原因而發揮不出應有水平(比如過分焦慮致使水平失常等),因此,我們應讓被試調整好應試心態,讓他們從生理上、心理上、學識上等做好應有的準備。否則,焦慮因素和其他無關影響過大,必然會降低測量效度,測不到欲測的內容或結構效度。
(四)選好正確的效標、定好恰當的效標測量,正確地使用有關公式。
在評價一個測驗是否有效時,效標的選擇是一個重要方面。假若所選效標不當,或所選效標無法量化,則很難正確地估計出測量的實證效度。如果效標及效標測量都合乎要求,則公式的選擇也是影響效度估計的重要方面。
四、綜合題
39、【答案要點】
1) H0:低報酬組沒有比高報酬組更容易以為實驗真的有趣,即:μ1≤μ2;
H1:低報酬組的確比高報酬組更容易以為實驗真的有趣,即:μ1>μ2;
2) 依題意,使用單尾考驗,α=0.01;
3) Fmax=s12/s22=1.28<2,根據拇指原則,可以認為兩個總體方差同質;
4) df=38; tcrit=2.457;
5) X1=5.1;X2=2.95;
SS1=49.8;SS2=38.95;
Sp2=( SS1+ SS2)/(df1+df2)=(49.8+38.95)/38=2.34;
Sx1-x2=sqrt(sp2/n1+sp2/n2)=0.48;
tobs=(5.1-2.95)/0.48=4.48;
6) tobs>tcrit;所以在0.01水平上拒絕H0;
數據支持題目提到的預測,即低報酬組的確比高報酬組更容易以為實驗真的有趣。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