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一、 單項選擇題
1、心理過程包括()
A、認識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B、知覺過程、情感過程、行為過程
C、感覺過程、知覺過程、意志過程D、認識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2. 用信息加工的觀點來研究人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心理觀點是( )。
A.行為的觀點 B.生物學的觀點 C.現象學的觀點 D.認知的觀點
3. 去過幾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畫出具體的路線圖來。認知發展到哪一階段的兒童能做到這種程度(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4. 下面不屬于內部感覺的是 ( )。
A.動覺 B.痛覺 C.平衡覺 D.內部感覺
5.()認為,不同性質的感覺是由不同的神經元傳遞信息的
A 神經特殊能量學說 B 模式理論 C 特異化理論 D 行波理論
6.下列哪個現象反映的是視覺適應()
A 夜幕下,藍色物體要比黃色物體更亮一些
B 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看到樹葉的顏色總是綠色的
C 直升機的螺旋槳高速旋轉后,不再能觀察到每片槳葉
D 值夜班的消防員佩戴紅色眼鏡在室內燈光下活動
7.()能夠很好地解釋在某些情況下人為什么對一些刺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現象
A衰減理論 B 過濾器理論 C 認知資源理論 D 雙加工理論
8.人在每一瞬間,將心理活動選擇了某些對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對象,這一特點指的是注意的()
A 指向性 B 集中性 C 目的性 D 能動性
9.幼兒獲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
A 典型事例 B 定義 C 言語講解和概括 D 概念名稱的組合
10.學習形成兩個或更多的刺激與反應聯結,即形成一系列的刺激與反應聯結的是()
A 連鎖學習 B 信號學習 C 辨別學習 D 概念學習
11.具有加工信息和與存儲信息雙重功能的記憶是()
A 感覺記憶B 短時記憶 C工作記憶 D 長時記憶
12.內容效度主要用于考察()的有效性
A 智力測驗 B 人格測驗 C 特殊能力測驗 D 成績、技能測驗
13.既影響信度又影響效度的誤差是()
A 隨機誤差 B 系統誤差 C 抽樣誤差 D 評分誤差
14.考察學生某次考試的分數與教師評定學術等級之間的相關程度,應采用()
A 積差相關 B 斯皮兒曼等級相關 C 肯德爾和諧系數 D 二列相關
15.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是()
A 集中思維B 抽象思維 C 發散思維 D 直覺思維
16.語言材料所負載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是()
A 語言的加工B 語言的理解 C 語言的表征 D 語言的產生
17.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要通過()的活動來實現
A 神經系統B 感覺器官 C 大腦皮層 D 傳到神經
18.看書時用紅色筆畫重點是利用知覺的()
A 選擇性B 理解性 C 恒常性 D 整體性
19、在“目標熟悉性和任務難度對前瞻性記憶的影響”這一研究中,自變量是()
A目標熟悉性 B任務難度 C前瞻性記憶 D目標熟悉性和任務難度
20、下列哪一個不屬于形狀和方向錯覺()
A佐爾拉錯覺B馮特錯覺C愛因斯坦錯覺D潘佐錯覺
二、 多項選擇題
21.F檢驗可以用于()
A 三個及以上獨立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B 判斷連個方差是否來源于同一個總體
C 三個及以上相關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D 兩個相關樣本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
22. 在聲音掩蔽中會出現的現象是( )。
A.與掩蔽音頻率接近的聲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
B.低頻掩蔽音對高頻聲音的掩蔽作用要大于高頻掩蔽音對低頻聲音的掩蔽作用
C.掩蔽音強度提高
D.純音的掩蔽作用和噪音的掩蔽作用相同
三、 簡答題
23.簡述你是如何看待知覺和表象的功能等價問題。
四、綜合題
24.試述注意理論及其實驗證據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答案】
1-5 D D B B C 6-10 D B A A A 11-15 C D A B C
16-20 C A A D D
二多項選擇題【答案】
21.ABCD 22.ABC
三、簡答題
23、答:(1)表象在知覺的基礎上產生,表現和知覺中的形象具有相似性。心理學將表象看作已經貯存的知覺象的再現,或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的形象。Neisser認為,表象活動就是應用知覺時所用的某些認知過程,將表象看作是由相應的知識所激活的對知覺的期待。Kosslyn將視覺表象看成類似于視知覺的人腦中的圖畫,或者類似圖畫的信息表征。這些觀點都強調表象與知覺的等價機能。 (2)其不同點在于:①知覺形象鮮明生動;表象形象卻比較暗淡模糊。②知覺形象持久穩定;表象形象不穩定、易變動。③知覺形象完整;表象形象不完整。
四、綜合題
24:注意的理論
一、注意的選擇性理論模型
(一)過濾器理論模型
由布魯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認為注意相當于一個過濾器,它按照“全”或“無”的法則工作,接通一個通道,一些信息通過并得到進一步加工處理,其他通道被阻斷,信息不能通過,暫時貯存在短時記憶中,并迅速衰退。對選擇性注意的系統研究開始于E C Cherry(l953)對雞尾酒會效應的興趣。在一個雞尾酒會上,人們被各種談話的聲音包圍著;人們只聽到某些談話,而聽不到另一些談話。如果別人議論到你,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會異常敏感地聽到它。1.Cherry(1953)的實驗研究2.Broadbent D.E.(1954,英國)的實驗研究。
過濾器模型較好地解釋了Cherry和Broadbent的實驗結果。
(1) 在Cherry的追隨實驗中;被試只接受了來自追隨耳的信息,由于過濾器的作用,對非追隨耳的信息幾乎完全消失。
(2) 在Broadbent的分聽實驗中,大多數被試傾向于先報告從一個通道進入的信息,后報告從另一個通道進入的信息,而不是按信息同時進入兩耳的時間順序進行報告。這種現象是由于,當被試先報告來自一耳的信息,后報告來自另一耳的信息時,他們只在兩個通道間進行了一次轉換,因而成績較好。相反,當被試按信息同時進入兩耳的時間順序進行報告時,他們必須在兩個通道間來回行多次的轉換,因而成績就差了。
模型的評價(局限性)
(1) 首先,模型是根據聽覺實驗的結果提出的,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通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它只是一個單通道模型。
(2) 其次,模型只解釋了刺激的物理性質對信息選擇的作用,而無法解釋材料的語義聯系在信息選擇中的作用。事實上,當實驗是用有語義聯系的材料來做時,被試者對不注意的材料是能夠加工的。
(3) 第三,由于人們可能對語義進行加工,因此,假定注意選擇發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是沒有根據的。
(二)衰減理論模型
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于1960年提出,認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隨的信息也可通過過濾裝置,但被衰減,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過而得到高級加工,并反映到意識中。Treisman實驗結果的解釋,不被注意的通道也能通過某些信息。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并對人的行為作出更好的預測。
兩個模型的共同之處:
(1)兩個模型都認為,人的信息加工系統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輸入的信息必須由過濾器加以調節。
(2)兩個模型都假定,過濾器的位置在知覺分析之前。或在初級物理分析與高級意義分析之間,耳不是反應選擇階段。
兩個模型的不同之處:
(1)假設不同。過濾器模型假設,注意選擇的基礎是對刺激物理屬性的分析;衰減模型認為,注意分析更為復雜,可能由語義加工組成。
(2)加工性質不同。過濾器模型假設,是“全或無”的方式;衰減模型認為,通道不是完全關閉的,而是關小或抑制。
(三)反應選擇理論模型
由多依奇(Deutsch)提出,后經諾曼(D.A.Norman)加以完善和發展。該理論認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沒有選擇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識別,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據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應選擇。
(四)多階段選擇理論模型
約翰斯頓與漢斯等(Johnstone&Heinz)提出,認為選擇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發生,在選擇之前的加工階段越多,所需的認知加工資源就越多,且選擇發生的階段依賴于當前任務的需要。
二、注意的資源分配理論模型
心理學家卡內曼(D.Kahneman)于1973年提出了第一個注意的資源分配模型,他認為,當人同時做幾樣活動時,如果活動不超過資源總量,這些活動就可同時進行,如超過,那么在進行第2、3項活動時,就會使第1項活動的反應退步。相關實驗:Lewis(1970)的研究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
早期(知覺)選擇模型和反應選擇模型的比較
(1)差別:瓶頸的位置不同。位置由作業性質決定,早期(知覺)選擇模型是再認前選擇,反應選擇模型是語義分析。
(2)相同:兩個模型中都存在瓶頸;兩個模型都承認注意的分配,幾個通道的信息可以同時受到注意。
(3)在研究方法上應加以改進:知覺選擇模型應多利用附加追隨程序的雙聽技術,比較兩個通道的作業情況;反應選擇模型應多用不附加追隨程序的雙耳作業,使注意分配到雙耳。也應看到不同感覺道的特點,比較不同通道的差異。
三、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論
由特瑞斯曼(A.M.Treisman)(1982.1992)提出,她對物體的特征(如顏色、大小和特定朝向的線條)和物體本身進行了區分,并根據這一區分構建理論。這個理論著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將注意與知覺的內部過程緊密地結合起來,很有特色。該模型的核心是將客體知覺過程分成兩個階段:(1)早期的前注意階段和特征整合階段,對特征進行自動的平行加工,無需注意;(2)通過集中注意將諸特征整合為客體,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