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考生們現階段需要做的就是回歸知識點,將知識點連成框架系統記憶。下面是馬原必須記憶的概念:
46.反映論
唯物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觀點。它從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發,明確指出客觀世界是認識的源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人的認識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路線”。
47.能動的反映論
馬克思主義反映論的根本特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之所以是能動的,是因為它把實踐引入了認識論,把辯證法貫穿于認識過程。
48.先驗論
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特點。它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前提出發,把人的意識說成先天就有的東西,是先于物質、先于實踐的東西,物質世界反而是這種意識的產物。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路線”。
49.感性認識
認識的初級階段。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現象、事物外部聯系、事物各個片面的認識。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認識的特點。感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感覺、知覺、表象。
50.理性認識
認識發展的高級階段。人們對感性認識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而產生的一種關于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的認識。抽象性、間接性是理性認識的特點。理性認識有三種形式,即概念、判斷、推理。
51.真理
標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52.客觀真理
真理的客觀性。有兩重含義,一是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二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也是客觀的。
53.絕對真理
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觀的,這一點是絕對的、無條件的;二是人類的認識按其本性能夠認識發展的物質世界,認識每前進一步就是對無限發展的物質世界的一次接近,這一點也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54.相對真理
真理的相對性指人的認識總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因而總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55.價值
客體以自身的屬性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用關系。價值是主體性和客觀性的統一。
56.社會存在
又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構成社會生活的物質因素的總和,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產方式則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社會存在的根本內容。
57.社會意識
指社會生活中的精神現象及其過程,包括社會意識的各種形式,也包括社會心理與自發形成的風俗、習慣。
58.神學歷史觀
指對社會歷史進行了神化,認為“上帝”是主宰國家興亡、民族興衰的力量,否定社會的客觀性,也否定了人的主體性,對社會的本質作神學目的論歪曲的社會歷史觀。
59.唯心主義歷史觀
把社會精神化了,認為社會本質上是人的意志、意識活動的產物。唯心主義歷史觀看到了社會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進行的活動這一特殊性,但它們夸大了這一特殊性,認為人的意志、意識決定社會的發展。
60.自然主義歷史觀
指把社會的本質歸結為自然條件,歸結為社會所處的地理環境。沒有看到自然條件既不能決定社會的本質,也不能成為決定社會制度及其變更的原因。
61.生產方式
社會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謀取方式,即物質生產具體的、歷史的表現形式,它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體。
62.生產力
標志人類改造自然的實際程度和實際能力的哲學范疇,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由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大要素構成,其中勞動資料中的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測量器和指示器,是生產力發展程度的主要標志和集中體現。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63.生產關系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關系。從靜態上看,生產關系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所構成,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從動態上看,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了生產關系,其中,生產這一環節居于主導地位。
64.社會經濟結構
又稱經濟基礎,與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結構的性質。
65.階級
指特定經濟結構中的人群共同體。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區分階級的根本標志,是看其同生產資料的關系,是否占有生產資料,是否占有其集團的勞動。
66.社會政治結構
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法律設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關聯的方式,包括政黨、政權機構、軍隊、警察、法庭、監獄和關于政權的組織形式、立法、司法、憲法和規程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67.國家
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的工具,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暴力工具。盡管國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會事物,但其目的是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68.上層建筑
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宗教、藝術、道德、哲學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適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等設施。前者叫思想或觀念上層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層建筑。
69.社會文化結構
又稱觀念結構,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藝術等意識形式的聯結方式。在階級社會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識形態性。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