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是國際頂尖智庫——湯森路透發布的研究報告。湯森路透挖掘分析2002—2012年全球論文引文數據,甄選出大量高被引論文(在同年度同學科領域中被引頻次排名位于全球1%的論文),列出了3215位來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學家”,其中111位在中國大陸任職。這111位中國大陸高被引科學家,無疑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人才群體。為此,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聯合上海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在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中國辦公室大力支持下,開展了對111位科學家國際化發展情況的專題分析,以期從中發現世界頂尖科學家的成才規律,為我國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提供決策參考。
突出特點:高學歷、海外經歷、應用科學研究
課題組統計發現,111位高被引科學家均為華裔(個人國籍信息缺失),其中105位(95%)男性,6位(5%)女性。截至2014年頒發“中國引文桂冠獎”之時,108位數據可得的科學家的平均年齡為50.6歲。有7位的最高學位是學士(占比6.3%),5位是碩士(4.5%),99位是博士(89.2%)。103人(93%)主要從事應用科學研究,8位(7%)主要從事基礎科學研究。
課題組主要從國(境)外留學、訪問、任職經歷,參加國(境)外學術組織,以及獲國(境)外資助、獎勵和榮譽等五個方面,重點考察了高被引科學家的海外經歷情況。分析發現,111位中國高被引科學家中有96人具有海外經歷(具有以上五個方面任一項經歷即可),占高被引科學家總數的86.5%。絕大多數高被引科學家的海外經歷都在美國,其次是日本和德國。
在111位高被引科學家中,共有28位有國(境)外留學背景,占總數的25.2%。其中獲得美國學位的人數最多,共10人,其次是日本6人,中國香港3人,英國3人,加拿大、德國、丹麥、奧地利、捷克和韓國各1人。初始留學年齡平均為26.5歲,留學總時長平均為4.9年。
在111位高被引科學家中,有41人先后在17個國家或地區有國(境)外訪問經歷,占總數的36.0%。平均訪問時長約30個月。其中,赴美國訪問的人數最多,共18人;其次是日本,14人;德國12人;中國香港6人;加拿大5人;英國和法國各4人;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挪威各2人;瑞典、荷蘭、以色列、韓國、西班牙、巴西和蘇聯各1人。
在111位高被引科學家中,有57人在國(境)外15個國家和地區有全職工作經歷,占總數的51.4%。國(境)外全職工作的平均初始年齡為32歲,平均任職時長為6.1年。這57位高被引科學家均具有在國(境)外高校或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經歷,其中39人具有博士后工作經歷,3人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同時還擔任大學的行政職務,有1人曾在企業任工程師、項目經理和項目主管。
在111位科學家中有65人加入了國(境)外學術組織,占高被引科學家總數的58.6%。學術組織成員身份包括刊物(副)主編、編委、編輯、客座教授、名譽教授、評論員、顧問、專家、學會秘書長、副主席、理事、委員、會員等。
國家重視:選入引才計劃、給予學術獎勵
在111位科學家中有57人具有國(境)外全職工作經歷,其中29人被中國的人才引進計劃引進,受引才計劃的影響選擇回國發展。其中,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引進19人,中組部的“國家****”引進7人,教育部的“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引進3人(其中2人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是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中科院化學所“引進國外杰出青年人才計劃”引進1人。地方引才計劃中,上海市“東方學者計劃”引進1人,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引進1人。
在各類人才計劃引進的29人中,有1人入選了3項引才計劃——“國家****”“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和“百人計劃”;1人入選了2項引才計劃——“國家****”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相比而言,中科院的“百人計劃”引進高被引科學家人數最多,其次是“國家****”和“長江學者獎勵計劃”。
在111位高被引科學家中,有84人(75.7%)獲得了中國的榮譽或獎勵,包括獲得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杰出青年、長江學者、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以及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萬人計劃等。
人才啟示: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
2014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召開的外國專家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2015年3月5日,他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又說“人才政策,手腳還要放開一些”。據此,結合111位中國大陸高被引科學家的統計分析,我們認為,集聚世界頂尖人才,提升中國人才全球影響力,必須從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入手,為此建議:
推進人才開放,增強人才政策開放度。對111位中國大陸高被引科學家的分析顯示,多數在中國大陸就職的高被引科學家的成功正是本土人才國際化和海外人才引進雙向作用的結果。這揭示出并要求我們:進一步提升本土人才國際化程度,鼓勵和資助本土人才出國留學、進修、訪問、交流,發展國際合作辦學,創建海內外人才和機構交流合作的平臺等。同時,進一步提升海外人才參與本土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進一步改善人才雙向流動環境氛圍,營造包容開放的文化環境和支持市場發揮人才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制度環境。
多種形式“走出去”,推動人才國際化。對111位中國大陸高被引科學家的分析發現,絕大多數高被引科學家是在國內積累一定的教育經歷并明確專業方向后再出國深造出成績的。為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加強對自費留學生的引導,使他們在留學年齡、時長、專業選擇、研究方向等方面做出適當選擇,以利于我國留學人員更好地成長成才。同時建議繼續將公派留學政策的主要資助對象瞄準博士研究生,強化出國(境)訪問交流機制,鼓勵優秀人才參加國(境)外組織等。
完善人才引進計劃,集聚國際頂尖人才。基于中科院“百人計劃”引進高被引科學家數量最多的分析結果,建議宣傳推廣“百人計劃”的經驗,從國家層面加大對“百人計劃”的支持力度,并鼓勵扶持更多科研工作條件較好的用人單位建立類似引才計劃。
基于僅有約半數曾在國(境)外全職工作的高被引科學家享受到了引才計劃的優惠政策,建議加大各類引才計劃在海外的宣傳力度,并借鑒“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等國際人才評價標準,完善各類引才計劃的人才評價發現機制。
基于存在個別高被引科學家入選多個引才計劃的情況,建議從國家層面統籌協調規范各類各層次引才計劃,避免重復資助,提高人才計劃資金效益,使得更多海外人才能夠享受到引才計劃的優惠政策。
基于在中國大陸任職的高被引科學家均是華裔,建議依托“外專****”等引才計劃,加大對外裔頂尖人才的吸引力度。同時,加快破除外籍人才來華的簽證、居留、醫療、社保等障礙,營造包容開放的文化氛圍,創造國際化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吸引集聚世界一流人才,贏得全球創新競爭優勢。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考研信息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了解考研最新消息
網站介紹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友情鏈接 廣告業務 幫助信息
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