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2022 ChinaKaoyan.com Network Studio.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2018245號
【西歐近代教育思想】
1.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1)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人認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現世的幸福,并為永生做準備,即宗教性和現實性的相結合,是他的民主主義思想的反映;(2)教育的作用:①教育是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手段②高度評價教育對人的作用,在他看來,人都是有一定天賦的,而這些天賦發展得如何,關鍵在于教育;(3)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這是他教育體系的指導性原則,包括兩重含義①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規律②教育必須適應兒童本身心的特點;(4)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泛智”思想(就是使所有人都獲得“百科全書式的教育”)是夸美紐斯教育體系又一指導原則,也是其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他從事教育實踐和研究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主張教育對象普及化;主張全國統一學制,將教育分為四階段①母育學校(1-6歲)②國語學校(6-12歲)③拉丁文學校(12-18歲)④大學(18-24歲);(5)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①學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學校在一年之中只招一次學生,秋季始業,同時開學,同時放假。一學年分四個學季,四次節假日;學校工作應按年、按月、按日、按時安排妥切;學年終了時,通過考試同時升級;②班級授課制,就是把不同年齡、不同知識水平的兒童,分成不同年級,通過班組進行教學。夸美紐斯斷定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在于它擴大了教育對象有利于普及教育;教師面對眾多的學生,工作興趣大增,工作熱情高漲,從而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方面,大群的伴侶在一起,可以互相激勵,互相幫助;(6)論教學原則:①直觀性原則②自覺、主動性原則③鞏固性原則④量力性原則(根據教育適應自然提出,是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⑤系統性和循序漸進原則;(7)論道德教育:①重視道德教育,認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②把世俗道德的培養從宗教中分離出來;③把智慧、勇敢、節制、公正作為道德教育的內容,還在德育中納入一個嶄新的概念即勞動教育;④對于德育的方法,夸人提出盡早開始正面教育;從行動中養成道德行為的習慣;榜樣;教誨與規則;擇友;(8)教育管理思想:主張應由國家來管理教育而不是教會,夸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國家設置督學的人;(9)對夸的評價:《大教學論》是西方近代史上第一本獨立性態的教育學著作,《母育學校》是西方歷史上第一本學前教育學著作;夸美紐斯以具自然適應性原則,詳細地論述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規則,在總結前人基礎上第一個提出較為完整的教學原則體細,為改革教學做出的重大的貢獻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功績;但其思想仍是經院哲學和機械唯物論相結合的產物,帶有宗教神秘主義的色彩;
2、盧梭的教育思想——“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為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兒》和杜威的《民主主義和教育》;(1)自然教育理論: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歸于自然”,把所受的教育分為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的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消極教育”);(2)自然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一代新人;(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則:①正確看待兒童②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成人不干預、不灌輸、不壓制和讓兒童遵循自然率性發展)③自然后果法;(4)自然教育的教育階段:教育要符合兒童發展的年齡特征,根據年齡階段的分期,在不同時期所進行的教育是不同的;①在嬰兒期(0-2歲),主要是進行體育,以身體養護為主;②在兒童期(2-12歲),主要是進行感覺教育,反對兒童在這一時期讀書;③在少年期(12-15歲),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④在青年期(15-18歲),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5)公民教育理論: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和培養良好的國家公民;(6)對自然主義的教育評價:高度尊重兒童的善良天性,批判當時流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的荒謬,倡導自然教育和兒童本為的教育觀,但對兒童的天性過分影響化、過分強調兒童在活動中的自然成長、忽視社會的影響和人類文化傳統教育的作用,過高估計兒童的直接經驗,忽視學習系統的書本知識;
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1)教育實踐活動:1768年,他在蘇黎士附近的“新莊”,建立了一個試驗農場;1774年,又在“新莊”辦起了一所孤兒院;1781年,寫了《林哈德與葛篤德》;1789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兒院;1799年,在布格多夫的幼兒學校任教,繼續進行教學方法的研究。第二年寫了《葛篤德怎樣教育子女》一書;1805年將學校遷往伊弗東,建立了伊弗東學校,使其成為歐洲的教育圣地;(2)論教育目的:培養“完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的一切天賦能力和力量全面和諧發展;基于此,裴賦予德育、智育、體育以及勞動教育以重要的意義;(3)論教育心理學化:第一個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的教育家,教育心理學化具體要求是①將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論指導置于兒童本性發展的自然法則的基礎上;②使得教學內容的選擇和編制適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規律,即教學內容心理學化;③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的心理學化;④調動兒童的主動性,讓他們進行自我教育;(4)論要素教育:按照裴的觀點,任何事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要素構成的,兒童掌握了這些要素就能夠很到地學習。教育也應從最基本、最簡單的要素開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適合兒童的接受能力;①智育最基本的要素是數目、形狀、語言,培養這三種能力的學科是算數、幾何與語文;②體育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關節活動;③德育最基本的要素是對母親的愛;(5)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裴斯泰洛齊從要素教育觀點出發,分析了小學各門學科的教學方法;(6)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裴不是第一個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思想的人,但卻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將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并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推動和發展這一思想①新莊“貧兒之家”時期(初步實驗,只是一種單純的、機械的外部結合,教學與勞動間無內在意義的聯系);②斯坦茲孤兒院時期(以安排學習為主,參加手工勞動為輔,但又強調二者的聯系與結合,深信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時培養人的重大教育意義,并認為這是基于教育心理學化的教育途徑);(7)對裴的評價:①根據要素主義和教育心理化的要求,研究了小學學科教學法的方法,奠定了各科教學法的基礎,被譽為是“小學學科教學法奠基人”;②把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和手工業時代對教育和生產勞動之間的關系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人的和諧發展和社會改造的重要意義,但由于時代性質未能找到真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內在聯系;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其著作《普通教育學》標志著科學教育學的誕生,標志著教育學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教育實踐活動:在瑞士期間,與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相識,參觀了他的布格多夫學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學化”觀點的影響;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學繼康德后擔任哲學和教育學講座教授;于1810年創辦了教育研究所、師范研究所和附屬實驗學校;(2)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倫理學(五種道德觀念,即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和心理學(西方歷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學作為獨立學科研究,主要研究統覺、興趣、注意;統覺就是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統覺的條件是興趣,新S→意識閾+已有觀念→統覺團);(3)管理論:包括“訓育”和“兒童管理”兩方面,訓育是要形成美德,兒童管理是要防止惡行;訓育可分道德判斷、道德熱情、道德決定和道德自制四階段;訓育方法有限制、贊許(獎勵)、責備、懲罰、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等;兒童管理的方法有懲罰性威脅、監督、懲罰、安排緊湊而內容豐富的活動,使兒童無空閑做不好的事;(4)教學論:①教育性教學原則(明確了教學是實現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視知識增長和品德提高的同步運動,未意識到德育和智育的相對獨立性);②教學四階段(明了或清晰、聯想或聯合、系統、方法);③德育論-將教育目的分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即道德教育的目的);(5)課程理論:①經驗、興趣與課程-興趣分為經驗和同情兩類,經驗課程有經驗的、思辨的、審美的課程,同情課程有社會的、同情的、宗教的課程;②統覺與課程-提出了“相關”與“集中”的課程設計原則,相關就是學校不同課程的安排應當相互影響,相互聯系;集中就是在學校的所有課程中,選擇一門科目作為學習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為學習和理解它的手段(歷史和數學);③兒童發展與課程-兒童個性和認識的發展重復了種族發展的過程,故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要按人類認識發展史上的相應階段取得的文化成果來安排課程(嬰兒期要加強身體養護,幼兒期要學習《荷馬史詩》以發展想象力,童年期和青年期要學習歷史和數學發展理性);(6)赫爾巴特的思想的傳播:近代教育科學的開拓者,也是教育心理學化的重要代表,作為傳統教育的擁護者,強調教師、課堂、書本三中心,其理論的不足性在于充滿思辨和哲學色彩,帶有一定的機械性和片面性;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幼兒教育之父”,(1)論教育的基本原理:①統一的原則②順應自然的原則③發展的原則(人的成長與萬物生長一樣必須服從兩條互補的原則即對立與調和)④創造的原則;(2)幼兒園教育理論:①幼兒園工作意義與任務-幼兒園教育應當作為家庭教育的補充而非代替;其任務是,通過各種有游戲和活動,培養兒童社會性、道德,使之認識自然和人類,發展智力、體力以及做事或生產的技能,為下一階段的發展作準備;②幼兒園教育方法:自我活動或自動性和社會參與;自我活動幫助個體認識自然,認識人類,最終認識上帝的統一;社會參與要求兒童充分適應小組生活,重視家庭和鄰里生活;(3)幼兒園課程:游戲與歌謠;恩物;作業(將恩物知識運用于實踐);運動游戲;自然研究;①恩物是福祿培爾創造的一套供兒童使用的教學用品,是自然的象征,其教育教育價值在于幫助兒童逐步認識自然及其內在規律;②恩物的條件是能使兒童理解周圍的世界;每種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預示后續的恩物;每種恩物本身表現為完整、有趣、透明的觀念;③作業與恩物的關系在于作業將恩物知識運用于實踐,恩物是活動的材料;恩物是確定的,而作業是變化的;恩物在前,作業在后;恩物主要用于發現和模仿,作業主要用于接受和創造;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1)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①關于對資本主義社會教育的批判(馬克思主義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僅僅從人性論出發);②關于環境和教育對人的發展的影響(馬克思主義批判空想社會主義將人視為環境的消極產物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歐文的“環境決定論”和“教育萬能論”);③關于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主義摒棄了空想社會主義基于人性論的空想成分);④關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批判空想社會主義未揭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質);(2)論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或社會關系決定教育,教育受社會關系制約;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其社會性,同時還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以及相對獨立性和繼承性;(3)論教育與社會生產:教育的發展歸根結底受生產力發展的制約;教育是生產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是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手段,也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重要手段;(4)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人的本質是勞動,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遺傳素質是人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人的生存和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環境和教育;(5)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系:指出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6)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大工業生產客觀上要求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并提供了基礎,綜合技術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紐帶,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生產、現代科學與現代教育密切聯系的反應和聯系。
來源未注明“中國考研網”的資訊、文章等均為轉載,本網站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來源注明“中國考研網”的文章,若需轉載請聯系管理員獲得相應許可。
聯系方式:chinakaoyankefu@163.com
掃碼關注
了解考研最新消息